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丹巴,是“大渡河第一城”。大金川、革什扎河、牦牛河、小金川、大渡河5条河流,以丹巴县城为圆心,呈“漩涡状旋钮构造”,梅花状向四周散开,5条河,5个峡谷,处处是美景。
丹巴,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拥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三张响亮的名片,以及独特灿烂的嘉绒文化、东女文化、西夏文化,吸引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探寻。
10月26日-27日,2023中国四川嘉绒藏族风情节期间,丹巴县委、县政府携手四川经济日报社开展“全国知名作家丹巴行”主题采风活动。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走进丹巴县,感受丹巴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魅力,寻访“最美乡村”背后的文化力量,创作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让“中国最美乡村——丹巴美人谷”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从巴底邛山、甲居藏寨、中路藏寨到梭坡古碉群,作家们将足迹印刻在高山峡谷间,从地方主政者、选美大赛参与者、民宿老板到当地村民,作家们在对话中触摸“鲜活”的文化血脉。
作家们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探寻,思想的光辉与秋日暖阳相互映照,在层林尽染、云雾缭绕、似梦如画的河谷两岸闪耀。行程中,记者对部分作家进行了访谈,留存了名家眼中丹巴文化印象的一个个生动的片断。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
聆听丹巴的呼唤 让“藏在心中的美”与这片净土碰撞融合
来到丹巴的两三天恍如隔世,像是掉进一个世外仙境,仿佛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长时间。我们总说找一个宜居的、想永远待下去的地方,在这里我找到了。仅在甲居藏寨就已经感觉到星星点点的那些个体的幸福和全体的幸福。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在甲居藏寨接受记者采访
我觉得嘉绒藏族是一个非常自信、非常热爱生活、非常善良的民族。这个民族它既像山又像水,所以在深山里,他们的生活也在追求美。他们把自己的民居做得很漂亮,窗户上、阳台上、走廊上都加上装饰,摆上花草,挂上画,这是一种享受生活的一种主动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我觉得他们是幸福的。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生活,他们的后代翻越重重大山坚定不屈地走出去,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把外面世界的好再带进来。比如说这里的民宿旅游,他们对民宿的那种理念一点不落后甚至是超前的,这也是从外地、从国外来的人能够融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之一。它不是原始的,不是肮脏的,不会让人觉得俗不可耐。这里让人十分融入,我觉得这里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他们代代传承。
王剑冰为2023中国·四川嘉绒藏族风情节美人谷丹巴选美大赛获奖选手颁奖
这种自信在这几天参加的美人大选中也有印记。这些参加选美的女子,有的从国外来,有的从省外来,有的从学校来,各式各样的嘉绒藏族后代们,在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从他们的表达中可以听见,真是充满了自信,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热爱。她们希望自己的美能够获得承认,希望自己的美能够展示给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美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这片天地,代表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山寨,也代表着他们的母亲父亲,代表着这个民族。
我看见那些老母亲,提着大包小包跟在参加选美的孩子后面服务,哪怕有一点头发粘住了,也要帮孩子分开,我听说很小的小孩,早早爬起来梳头打扮,从小把美的印象刻在心里。从过去到现在,从小孩到老人,这个地方带给人的就是更多的善,更多的美,展现出来永远的和平、幸福、和谐、美好。
选美是这里的传统,一代代坚持了很多年。它像一粒种子种在人们心里,再慢慢发芽、开花,而这个花要开放到全国、全世界去,让人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美人谷”。这个“美人谷”绝对不是因为一个人,也不是因为美人,它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它所带给我们的就是藏在我们心中的美,要在这里找到,要在这里碰撞,要在这里融合。
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丹巴女子在中路藏寨回眸一笑
这些天,我每天都抓紧时间和当地居民聊天,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灵感。我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层层的大山永远没变,淙淙的流水永远没变,虽然这个地方打过仗,有过土司,有过不平,但所有都在消失,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是留给我们的这些山这些水,我们要依赖它,我们要开发它,我们要永远把它当成我们自己的成本,来不断地获取那种带给我们的无以叠加的幸福、快乐、美好。这种理念还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敏 李露萍/文 乔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