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邛崃市三强三优三实高质量建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2023-11-02 10:32:54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易陟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郑红梅

邛崃市深入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种业基地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作要求,立足良好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基础,抢抓国家种业产业布局机遇,加快提升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水平。

一、基本情况

邛崃市2013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约620万公斤,连续三轮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

二、主要做法

(一)做强“三大”保障,推动制种产业落地生根。一是强化制种基地管理。印发了《邛崃市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管理办法》,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队伍。率先试点制种基地上图入库,制作“邛崃制种基地数字一张图”,利用遥感数据完成制种基地8万余亩上图入库,按照基地管理办法对上图入库制种区域土地实行有条件流转,原则上仅用于水稻制种生产。二是强化制种人才培育。开办省内首个种子学校,设置法律法规政策、农作物栽培、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农业气象学、制种基地管理等课程10余门,构建“理论教学+现场观摩+外出考察+实训操作”培训模式,通过学徒制的方式培养制种人才,完成60余户制种大户技术培训。三是强化制种基金配置。创新“孵化器+种业基金”模式,设立西南首支1.5亿元规模的天府种业基金,为首批10家入孵种业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支持,荃银生物首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新兴粮油通过定向开展新品种研发和生产工艺改造,产值由2020年提产扩能前的11.4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6亿元,增长128%。

(二)做优“三大”服务,推动制种产业节本增效。一是科技服务降成本。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大力推广父母本6:24宽行比全机械栽插模式,率先应用“无人机母本花时调控+无人机授粉”技术,提高授粉作业效率,克服母本开花习性差和不利授粉天气影响,增加制种产量,每亩节约成本200元。二是保险服务防风险。出台《邛崃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制种激励及保险补贴管理办法》,全国首创开发商业性补充保险,将保额从2000元/亩提高至2800元/亩,补充保险费率6%,保费48元/亩,补充保险保费由财政全额补贴,最大程度降低制种风险。三是社会化服务提效益。围绕“耕、种、管、收”全环节,建成4个区域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集中育秧、田间生产、种子烘干、初选、仓储等社会化服务,服务全市2.8万亩制种基地,年种子加工能力达11500吨,加工效益提高25%。 

(三)做实“三大”支撑,推动制种产业茁壮发展。一是做实主体支撑。秉持“以企业带基地,以基地带产业”思路,招引荃银高科、丰乐种业、金色农华等中国10强种业企业中的3强“链主”企业入驻邛崃并开展县企共建。2023年,荃银高科荃优548制种品种亩产达269.7公斤,每亩增收450元;荃优系列制种面积达8000余亩,全市龙头种子企业制种面积占比45%以上。二是做实研发支撑。组建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成立“天府粮仓”数字农业川渝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邛崃基地、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邛崃分中心,搭建种子生理、精准鉴定、生物育种等研发平台,提升在地企业研发水平。三是做实生产支撑。建成50000平方米天府现代种业园标准化厂房,帮助优势种子企业生产线在邛崃快速落地投运。先正达中国(川种种业)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邛崃建成投用西南地区首条种子两次混合装置和全国首条水稻种子二次缓降式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为制种企业茁壮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工作建议

围绕邛崃市国家级制种基地以及种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一线制种技术力量有待加强、育种创新研发能力不足、高能级企业聚集度不够等三个方面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制种专业技术人员引育力度。针对一线制种技术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自上而下加大对一线制种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制种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水平,加大制种产业各类生产主体引育,充实一线制种专业技术力量。

(二)加大育种创新研发政策支持力度。针对育种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育种产业政策制定、育种研发资金、研发人才培育等政策向国家级种业园区聚焦,提升种业园区育种创新研发水平。

(三)加大“链主”企业招引扶持力度。针对高能级企业聚集度不够等问题,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种业园区引进的“链主”企业在基地建设、品种研发、生产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 

(本文作者吕如蓝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班学员、中共邛崃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党工委书记(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