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遂宁市安居区始终坚持把“学思想”摆在第一位,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通过聚力、聚心、聚能“三聚融合”,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以“联”聚力
“三级联系”机制畅通“神经末梢”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11月1日,在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老党员胡仁前家中,海龙村第一党支部书记李红亮正在为他阅读主题教育指定书籍,传达近期各级主题教育相关会议精神。
作为拥有60余年党龄的党员,胡仁前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能现场参加集中学习。为此,李红亮为他及时送去主题教育最新学习内容。
农村党员是党组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年老病弱党员“送学上门”只是安居区深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第一步。
为从根本上解决主题教育谋不细、学不深、人不齐、质不高的问题,安居区建立了“1+1”“1+N”“1+3”模式,即1名党员科级领导干部联系1个党支部、1名党支部委员包联多名流动党员、1名在家党员帮学不超过3名年老体弱党员的镇村组“三级联系”机制。同时,安居区还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问题台账,并同步组建3个指导组,确保问题全面销号、主题教育终端见效。
截至目前,安居区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共建立“1+1”联系对子837个,“1+N”包联对子2000余个,“1+3”帮学对子1700余个,实现主题教育党支部和党员精准有效覆盖。
以“学”聚心
“线上+线下”模式缩短学习距离
11月1日下午,在海龙村党群服务中心,10余名党员齐聚于此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学习,并围绕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行探讨与交流。
“我还要不断深入学习,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整体思想水平。”海龙村党员李素荣说。
已有50余年党龄的退伍军人胡和德接过话茬说道:“除了每个月的集中学习外,自己还要加强自学。”
据介绍,安居区注重丰富学习载体,构建了头雁领学、组织送学、集中研学、个人自学、线上“E起学”的“五学联动”模式,运用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动党员干部常学常进。
“我们通过党支部微信群,将学习资料送到每一个党员‘手上’。”海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建告诉记者,线上实现“空间”的缩减,可以促进党员和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研讨,真正让全体党员“学在平常”。
据悉,截至目前,安居区举办县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1期;开展集中自学、交流研讨和宣讲阐释等2000余次;发放必读书籍2.2万余册,建立流动党员微信、钉钉群800余个,发送音视频学习资料包1200余份,寄出学习资料500余份,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成效一分不减。
以“转”聚能
“家校社”合作办好民生实事
11月1日下午4:30,随着放学铃声响起,10余名儿童在志愿服务者的带领下,手拉手走进柔刚街道双林桥“家校社”联动活动中心,他们一边阅读课外书,一边等待家长的到来。
近年来,安居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困难人员、老人、儿童留守在家,双林桥社区党组织紧盯群众动向,成立了“家校社”活动中心,与安居一中、安居二小、金贝贝幼儿园3所学校及物业、小区业主委员会对接,并签订了联建协议,进行资源共享、活动共建。
“办实事、解民忧”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居区各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目标”贯穿始终,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行“浦江经验”“四下基层”制度,紧盯群众诉求、巡察审计、信访积案等,精准查找700余个问题;聚焦项目制约找对策、瞄准产业弱项找良方、盯住民生短板找办法,组织开展志愿服务1854次,收集问题180余个,汇集党员群众意见建议600余条,准确梳理解决对策92条;下基层解决群众难题2366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826件,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落地。
(李嘉 四川经济网记者 张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