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悦读 >新闻详情

透过《故乡慢慢明亮》看作家杨献平慢慢明亮的故乡写作经验

2023-12-04 19:04:28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颖校对:丁晓宇责任编辑:张萍审核:张瑞灵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黄晓庆 文/图)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都是我们人生的底色,也是作家们的掘金地。近期,作家杨献平18万字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出版,他以个人亲历、社会调查等切实的方式,细致呈现南太行山区乡野大地及其人群生存现状、风俗民情、社会状况,是他继《生死故乡》《南太行纪事》《自然村列记》《作为故乡的南太行》等作品之后,对位于河北的故乡“南太行”的又一次书写。

《故乡慢慢明亮》研讨会现场

12月3日下午,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协四楼会议室举行。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作家蒋蓝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唐小林、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罗文军、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张德明、绵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冯源、西华大学文新学院教授王学东,以及资深媒体人、作家李银昭,出版人、作家庞惊涛,作家张生全,编剧王甜等人围绕《故乡慢慢明亮》畅叙,在“后退”与“前行”、“温软”与“硬度”、“下沉”与“越轨”的文学精神向度中,捋出了杨献平那些慢慢明亮的、鲜明的故乡写作经验。

鲜明经验一:“后退”与“前行”

在《故乡慢慢明亮》一书中,杨献平写道:“故乡既是每个人的生身之地与成长之所,又是诸多先祖骨殖和灵魂堆积之处。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起初是向外的,随着年龄和时间,却又在慢慢回到,最终可能是必将回到。”

研讨会上,庞惊涛也说:“杨献平始终在往回走,以一种后退的姿态前进。”在这个追求唯快不破的时代,杨献平在刻意慢,刻意后退,退回到接近于他个人散文写作史上的“龙场”。但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退,后退是为了更有力量地前行。“不慢下来、不退回去,他就无从对故乡保留敏感,更难以由厌弃、逃离升华为迫不及待。”

与庞惊涛不同,张生全则从写作时间的角度分析了杨献平的退与进。

张生全说,他认为写故乡,在中年回过头来写是最好的时间,《故乡慢慢明亮》恰好是历经世事的中年杨献平“回到”故乡的好作品。他忠实于自己曾经观察到的细节,用一种“手电筒式”的写作,对着故乡照,照到什么地方,什么地就发光发亮。

《故乡慢慢明亮》一书

事实证明,“后退”带给杨献平故乡文学写作方面的“前进”作用是明显的。

视频连线分享时,李林荣说,看过杨献平多部故乡主题的作品,《故乡慢慢明亮》有自我,有家人,有相邻,有自然之美,有人情事物,坦诚而自然地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乡村。“这本书是杨献平在文学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故乡的一次正面强攻式的写作,是他故乡系列一个自我超越性的作品,也代表着他在散文领域的新收获。”

然而,从“后退”出发,其实杨献平获得的“前行”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提升上,还体现在人性的高度上。

冯源表示,对于这个给杨献平带来过疼痛的地方,杨献平描写出一条从怨怼逃离到和解,再到用散文式赞美的起伏曲线,这代表他告别过去,与故乡走向和解,“从《故乡慢慢明亮》这个书名或许可以看出,既有艺术隐喻的高度,也饱含着作家如今对故乡的态度吧。”

鲜明经验二:“温软”与“硬度”

提及故乡,它总是一种温软的存在,这种力量在《故乡慢慢明亮》中亦然。

“一片生养了祖辈的大地,历史那么悠久、深重,地域那么辽阔、厚实,作为南太行大地的子孙,杨献平怎样用文字来向世人讲述、呈现呢?”李银昭认为,杨献平这部作品中,山是凌厉的,也是温情的,人是慈悲的,也是伟岸的,他写个人史,也是家族史、民间史,他写一朵花一棵草的命运,也是一条河一座山的命运,而这一切,最终都是在写一代代故人,一代又一代今人的命运。因此,在杨献平的文字里,读到的是凌厉、温情的故乡,是一条用18万个汉字铺就的,充满宗教般慈悲、明亮的一片斑斓大地。

“留干去枝叶,短句的运用尤见风采。”而在白浩的发言中,他表示,他既感受到软软的一面,更关注到书中的“散文硬度”。

他说,杨献平在书中大量运用短句,引出短文章、短叙事,干练、明快、硬朗,直接将事物的本来样子原原本本地端出来,有时甚至是“二楞式”的讲述。“呈现的不是水墨画般的晕染,而是像版画,有刀斧痕迹和凹凸之感,可咀嚼性很强,也是当代散文中非常有意义的表达。”

鲜明经验三:“下沉”与“越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研讨会中,杨献平在书中体现出的“下沉”与“越轨”精神一再被提及。

丛治辰重点谈到“下沉”。他说,他非常感动于杨献平在内容方面,将自己置身底层心态,去深刻关注民间底层的人。而且书里写了大量当地底层人民的语言——方言,他认为杨献平使用方言写作的方式是颇具创意的,“他没有去解释,而是‘发明式’的描写,这方言背后南太行山区的日子和故事。”

而书中杨献平的“越轨”作何理解?参与研讨的作家们联结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这是他从地域、文体、生命等方面完成对故乡的一次全面翻越。

张德明说,杨献平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生活在成都,但写作长期翻越蜀地,保持在对故乡河北“南太行”的书写,说明作家对故乡心怀执念。《故乡慢慢明亮》中,作家以谦卑的姿态“潜伏”在南太行山区,真真实实地描述了当地“土不啦叽”的生活,在故乡的神韵气质中寻找地方性写作经验。

研讨会结束,作家们合影

作为唯一一位参与研讨会发言的女士,编剧王甜则从文体的角度阐述了杨献平的“越轨”行为。她说,本书以散文为体裁,但书中杨献平的跨文体写作非常凸出,在写乡人的时候,他以小说的描写方式让自家亲戚和乡邻性格凸显,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站”在了大家面前。在写乡事的时候,他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有幽默的语言,还有悬念的设置,用打通文体界限的方式,生动表达了杨献平对故乡的喜爱、厌憎、逃离、和解等复杂情感。

“《故乡慢慢明亮》是杨献平越轨的笔致与日常叙事的高举。”唐小林说,杨献平以高度的在场、及物和具身,让全部生命无所不在的卷入书中。看似在摹写故乡,雕刻记忆,回返历史,重塑时光,毋宁说,他是在新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故乡,一个寄居于文本的纸上故乡。他以这个重建故乡的明媚,照亮了原初故乡的晦暗,并以此获得了精神的突围与生命的救赎,在文本的涅槃中获得新生。

当天下午5点30分,窗外寒风瑟瑟,屋内暖流激荡,研讨会进入尾声,杨献平作感谢发言。他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大才华的作家,我非常清楚这一点。而且文学不是表现生活,是发现生活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我的写作要区别于流行写作,从众多群体中独立出来。为此,我一直在努力。”


【作者简介】

杨献平,诗人,作家,现居成都。代表作:《沙漠里的细水微光》《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南太行纪事》《弱水流沙之地》《中年纪》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