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川经瞭望记者 严易程 文/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文化,塑造一座城。
杂谷脑峡谷和茶马驿道交织并行,似乎在讲述着古往今来这一方水土孕育的这一方文化;杂谷脑河从鹧鸪山南麓一路欢歌绵延126公里,孕育万物生灵,润泽山川大地,铺展开自然与人文、藏寨与羌乡相融共生的绚丽画卷。
神秘的“东方古堡”
藏羌文化走廊上的明珠——理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多元文化的交汇点、特色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藏羌回汉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交融汇聚,茶马古道串起了各民族的记忆,历经风雨的羌碉藏寨蕴含了独具匠心的民族智慧。
释比戏、羊皮鼓舞、羌族口弦、藏织羌绣、藏羌剪纸......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近年来,理县秉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理念,着力让散落在各地的非遗变得更加耀眼,助力非遗文化从“活起来”到“走出去”。
非遗合作社解锁共富“新途径”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是嘉绒藏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描花、穿针、引线......在理县藏羌印象民族织纺合作社里,绣娘的一双巧手飞速地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图案精美古朴的藏绣便雏形初现。“现在正在绣的是我们嘉绒藏族的刺绣头帕,上面的花纹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理县藏羌印象民族织纺合作社负责人陈琦说,她打小就会这一手绣花功夫。“墙上的挂饰和桌上的桌巾都是我自己绣的。”
“小时候生了一场病,两只耳朵丧失听力,必须戴着助听器,才能勉强和人交流。”陈琦告诉记者,自己从小患有耳疾,后来便跟着母亲学起了藏绣。长大后,开始四处求学,学习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陈琦的藏绣技艺精湛
经过长期潜心学习,陈琦对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有了心得,并开始独立构思、设计、制作。后来,她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陈琦还为残疾人士、脱贫户搭建了就业平台,招收热爱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村民,带领周边残疾人士、脱贫户创业致富。
“接下来,我们将采用手绣与机绣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产能,创作一些文创产品,做出自己的品牌。”陈琦表示,希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拓宽藏绣的传承之路。
非遗合作社,不仅是非遗产品的“生产车间”,还是不断播撒非遗种子的“播种机”,持续培养着非遗传承的新力量。
理县花儿纳吉羌绣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注于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新,聚焦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扬等,集研发、生产、推广为一体的合作社。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阿坝州妇女居家就业示范基地”“阿坝州妇女返乡创业示范基地”“阿坝州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等。
“以前日晒雨淋、肩挑背磨才能挣到一点辛苦钱,现在我们能够坐在家里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一个家。”理县花儿纳吉羌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小庆自豪地说。
李小庆(右)指导村民进行绣花
目前,该合作社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5项外观专利证书,同时,也带动了100多名当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有效地实现了妇女同胞在家创收。
“一个非遗合作社就是一个富民产业平台。”理县通过挖掘、培育、扶持等措施,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以“公司+合作社”带动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强化了区域特色品牌,拓宽了富民增收途径,还因地制宜打造了非遗经济的新引擎。
如今,产业共融、合作共富的故事在理县不断上演,为理县非遗产业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守住根脉让古村落“活起来”
传统村落是浓缩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各族儿女的乡愁。
杂谷脑河畔,沿途分布着许多传统村寨,这些古老的藏羌碉楼,给高原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色平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也让传统村落更具特色和魅力。
沙吉村传统村落核心区
理县下孟乡沙吉村是一座建在山谷两岸斜坡上的村落,房屋错落有致地立在半山腰,房檐、门檐、窗檐上,或雕刻或彩绘着具有地域特色的花纹装饰……走进村子,就会被这里的建筑之美所吸引。“我们村里的房屋大多是由石头堆砌而成,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小时候我们就在这些老房子里玩耍。”行走在村落间,沙吉村村委会副主任潘志林向记者讲述着村子的故事。据介绍,沙吉村是成都进藏“第一藏寨”,属于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村。
沙吉村保留了传统藏寨的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到藏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沙吉村还因地制宜发展了旅游产业。“今年我们也迎来了不少游客,当前正加快改造建设民宿,争取把更多的客人留下来。”潘志林如是说。
离开沙吉村,记者来到桃坪镇桃坪村,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古老羌寨,雄浑的碉楼与矮小的民居契合无间——这里也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是神秘的“东方古堡”、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村。
桃坪村碉楼
“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高数米到数十米不等,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是古羌建筑文化艺术的典范。”桃坪村82岁的老人王嘉俊说,桃坪羌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他的祖祖辈辈也生活在这里。
“我这儿收集、展示了羌文化藏品1000多件,一部分藏品时间跨度在千年以上。”王嘉俊用20多年的时间在桃坪羌寨办起了民俗文化博物馆,他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持续以私人购买的形式,收集羌族民俗文化藏品,并免费对外展示,希望用这种方式完成对羌文化的挖掘、解读与传承,也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村落的故事。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乡村振兴中,这些独具特色的村落,正成为发展旅游、展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的平台。理县正努力把历史文化与乡愁记忆的基因在古村落中传递下去,实现文化留根、历史留脉、保护留魂,开创古村落发展的美好未来。
非遗课堂让文化传承“走出去”
羌绣、藏织、剪纸、羊皮鼓、嘉绒原生态锅庄都是理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本土非遗,4年前,杂谷脑营盘小学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让“非遗文化进校园”吸引学生学习传统非遗技艺。至此,非遗的种子在学校不断萌芽壮大、开花结果。
“今天我们学习羌族剪纸的技法及图案设计……”讲台之上,羌族剪纸传承人、杂谷脑营盘小学美术老师韩龙康正在给学生们细致地讲解羌族剪纸的技法等内容。
韩龙康教学生剪纸技艺
除了教书,传承羌文化也是韩龙康的理想。“从阿坝师专美术专业毕业后,我就回到理县米亚罗教书,成为了美术老师,后来又来到了杂谷脑营盘小学。”韩龙康说,学生们对手工课上的剪纸、羌绣等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把它们传承下去。
“每周四下午,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各项目都配备有专门的活动室和场地。”杂谷脑营盘小学南校区执行校长陈宇介绍道,当前“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围绕羌绣、藏织、剪纸、羊皮鼓、嘉绒原生态锅庄五个项目开展,参与项目的成员是3—6年级中自愿并爱好非遗文化的学生,占全校人数的六分之一。
据了解,自2019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在各项目中至少有3—5人能把项目技能学到较高水平。如羌绣的绣工、藏织(腰带)的挑花,剪纸的花样,羊皮鼓的鼓点和步伐,原生态锅庄的唱腔、手势及步伐技能,学生们都掌握得比较娴熟。
展示非遗特色项目(杂谷脑营盘小学供图)
“去年9月,我们与浙江省乐清市城南一小开展了国庆云联欢活动,学生们向远隔千里的浙江师生展示了非遗文化特色项目,通过网络视频联欢让浙江的孩子们了解了我们本地非遗文化的魅力;去年期末,学校少年宫成果展中也特设非遗展示台,让每位参与非遗项目的学生,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和作品。”陈宇告诉记者,非遗传承就是要从小抓起,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也让学生对非遗产生了兴趣。近年来,理县通过开展非遗文化学习教育,增强了师生对本地非遗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了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达到了传承、弘扬地方非遗文化的目的,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川经济网记者 严易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