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23年12月14日9时,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里响起一片欢呼声——“天然气年产量突破400亿立方米了!”
从今年开局锚定的目标任务,到如今触手可及的现实之景,西南油气田公司实现了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产量跨越!继2020年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年产300亿立方米大气区后,三年再增产100亿立方米天然气。
能级跨越!不仅标志着我国西南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正式建成,也标志着西南油气田继202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油气田后,有望跃升为中国第三大油气田。
“跨越”是一个动词,对于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企业——西南油气田公司而言,是深耕四川盆地65年来从未停止的奔赴,更是怀揣能源报国初心从不懈怠的追寻。
“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同期全国天然气产量的五分之一,离实现2025年上产500亿立方米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西南油气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骁一语道出“跨越”的深意——以“400亿”为新起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突破400亿立方米(郑海涛 摄)
上产步伐铿锵有力
就在两周前,西南油气田公司长宁页岩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突破300亿立方米。而这距离在长宁地区打成我国第一口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页岩气水平井,只过去了11年。
先后经历先导试验评价选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中国石油八大压舱石稳产工程等三大历程,长宁页岩气田的高效开发建设,不负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量居全国之首的“底气”,有力助推了中国页岩气从“空白”到“亮彩”的蝶变。
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宁201中心站(敬宇翔 摄)
从一口井的开发,到一个大气田的诞生,深耕四川盆地65年来,西南油气田公司就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在18万平方千米的四川盆地里、在三叠纪的沧海桑田造就的复杂地层构造中,矢志不渝地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
这是川油人始终扛在肩上的使命、深深刻在血脉里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能源短缺,面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迅速提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石油集团党组的正确部署下,西南油气田公司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肩负起了为国家“找油找气”的使命,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先后打响了万人齐聚川渝的川中石油会战、红村会战和四川石油大会战,为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大道如砥,奋斗如歌,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川油人。
2004年建成中国首个百亿气区,历时46年;
2017年产量跨越200亿立方米,历时13年;
2020年建成300亿立方米大气区,仅用3年;
如今,这个已走过一个多甲子岁月的企业,又在今年建成了中国西南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
星空下的天然气净化厂(刘梅 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西南油气田公司正以“2025年决胜500亿”为新目标,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矢志不渝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坚决当好能源安全保供的“践行者”、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引领者”、经济价值创造的“示范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带动者”。
勘探开发突破有力
冬季的剑阁县姚家镇,龙门山脚,群山环绕,这里的体感温度似乎要比城市低不少。但就是在这里,在常人看不见的地下,全球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探井深地川科1井正“火热”地向地球深部“进军”。自7月20日钻头正式开钻以来,已钻至地下超3600米处,誓要揭开6亿年前古老地层的神秘面纱。
深地川科1井(黄文俊 摄)
像这样巍峨耸立的钻井架,在四川盆地星罗棋布,于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盆地,努力寻找大发现、大突破和规模优质储量。
然而,上天难,入地更难。四川盆地是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具有“满盆含气”的特点,具有工业油气层系多(31个)、气藏类型多(构造、岩性、复合)、勘探开发领域多(11套成藏组合)的“三多”特征,是全国陆上第三大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气田勘探开发的“博物馆”。
如何通过高效的勘探开发,在复杂地下找油气?
“我们聚焦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三大领域,突出精益开发,实施川南页岩气上产工程、川中古隆起上产工程、老区气田稳产上产工程、盆地致密气上产工程。”西南油气田公司副总地质师兼气田开发管理部主任杨洪志欣喜地告诉记者,特别是今年以来,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出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形成了规模增储上产新局面。
盆地深处把井打(朱正元 张灵 摄)
勘探上,聚焦四川盆地二叠系、蓬莱气区、川南页岩气和致密气,在裂陷槽西侧、二三叠系礁滩等领域取得重大勘探新突破、新发现。首次在寒武系筇竹寺组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开辟了页岩气规模增储上产新阵地;威寒1井奥陶系宝塔组测试获气,发现了盆地第31套工业产层。
开发上,聚焦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三大领域,天然气产量持续上升。常规气突破“薄层超高压气藏效益建产”等关键技术,形成盆地下古-震旦系、二三叠系新区、老气田三大常规气稳产上产新局面,年产量达到251亿立方米;页岩气在中深层稳产、深层上产与新层系试验取得重要进展,年标定生产能力135亿立方米,全面建成千万吨级页岩气大气田;致密气采用一体化部署、集中评价、规模上产模式,新区产量同比翻一番,年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今年共投产新井340余口,建成年产能超百亿立方米,先后钻获30余口百万方高产气井,“少井高产”的高效开发模式不断优化,实现了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
今年以来,西南油气田公司加快天然气上产力度,“少井高产”的高效开发模式不断优化,实现了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
科技创新支撑有力
一组数据,让人欣喜——今年1月到10月,西南油气田公司常规气开发井钻井周期对比去年缩短19.15%、深层页岩气钻井周期对比去年缩短15.33%。钻井周期的缩短,也意味着能更快钻达预想地层,能更快实现增储上产。
这背后,离不开坚实的技术创新之力。
“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左膀右臂’,我们打造了‘钻井提速’和‘压裂提产’两大硬核技术利器,钻完井周期进一步缩短,单井产量大幅提升,井工程质量全面达标,井控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西南油气田公司上产400亿立方米不断贡献工程技术力量!”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处副处长周朗告诉记者。
同样以可靠之姿,为西南油气田跨越式发展赋能的,还有科技创新之力。
西南油气田公司始终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攻关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动力,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西南油气田科技处副处长罗强介绍,近年来,公司依托国家、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持续发挥集团内外部协同优势,攻克理论技术难题,构建了10大专业方向、12个技术系列、129项特色技术,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创新“三古”“三控”理论,支撑安岳、蓬莱、川南页岩气三个万亿大气田发现,发展完善复杂碳酸盐岩气藏精细开发、页岩气工业化开采等核心技术系列,支撑安岳、川南两大百亿气区建设,推动致密气、盆地二叠系重大发现和规模增储,公司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持续向好。
2023年10月16日,中坝气田须二气藏全气藏关井开启老气区开发新起点(刘文龙 摄)
承载着党和国家对这片热土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关怀和支持,川油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能源科技自主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决心不改、实践不怠。截至2022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累计申请中国专利1790件(其中发明专利1474件),申请国外专利30件,申请专利数量在中国石油集团位居第3名,在油田公司中排名首位。
下一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持续全面构建公司全业务链技术谱系,引领创新战略、技术资源价值管理、科研基础管理;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技术基础工程,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天然气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管理优化工程,提升公司科技治理能力能效;着力人才强企工程,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着力探索试点工程,打造西南科技创新示范;着力创新生态工程,营造尊重创新良好环境。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有一股凛冽的寒潮,正越过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大举南下,四川2023年的“漫长秋天”即将结束。
有一股蓬勃的气流,正穿透四川盆地的复杂层系喷涌向上,为成千上万户家庭火热的炉灶保驾护航。
冷空气与烟火气的对抗,是冬季天然气保供“战场”的真实写照,其背后更彰显着油气企业能源报国的责任担当。
“当前正是冬季保供的关键时期,我们科学组织生产运行,以‘一方气都不能少’的决心,狠抓新井快建快投和老井产能维护。”西南油气田公司生产运行处副处长刘巍告诉记者,今年将投产新井340余口,建成年产能超百亿立方米,日产量突破1.2亿立方米,有力夯实了冬季天然气保供资源基础。
龙王庙净化厂之夜( 包升 摄)
新井的陆续投产,不仅为冬季保供注入强劲“底气”、为“上产400亿”提供强劲支撑,也让百姓家里的火炉更旺,空气质量的优良天数更多,生活幸福指数更高。
400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同期全国天然气产量的五分之一。根据测算,大约可供全国14亿人连续使用86天,可满足川渝地区工业企业连续使用3.4年。同时,4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还可替代标煤53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9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80万吨。
据刘巍介绍,当前,西南油气田公司已全面完成了天然气产运储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发展成为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其每年生产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南下送往长江沿线城市,北上送往华北地区,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能源支撑。与此同时,西南油气田公司还承担了全国25%的天然气调峰任务,在北方历次应对冬季寒潮、极端天气电力紧缺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蓝天下的气矿(肖毅 摄)
“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也不断改善着川渝地区能源结构,带动了天然气全产业链快速发展,为川渝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有数据表明,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以带动地区GDP增长3440亿元,创造全产业链就业岗位约180万个,对地区就业的贡献率约为3%。
雄关漫道,砥砺前行。把热血奋斗融入时代大潮,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到2023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4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有望跃升成为我国第三大油气田,将进一步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清洁用能需求,为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四川经济网记者 唐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