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 文/图)都江堰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在“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位居全国第八、“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居全国第四,天府旅游名县复核考评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作为“旅游名县”的领跑者,都江堰市有什么发展秘诀?12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都江堰市专场,都江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亚丹介绍了都江堰市的“领跑”秘诀,并从五个方面分享了提升“名县”品质的经验。
新闻发布会现场
打好“三遗之城”内容王牌
让“青砖古瓦”变成“乡愁地标”“打卡网点”“研学课堂”。都江堰市科学规划了芒城遗址、玉堂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国家级“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圆明宫、灵岩寺及千佛塔等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皮影、剪纸、青城太极3个项目被纳入“成都大运会”大运村互动体验项目,开展各类主题展览、研学及国际化交流活动100余场(次)。
同时,将历史文化转化成有吸引力的旅游场景和旅游商品。设计“熊猫体验官”等定制旅游线路7条,培育20余个“天府好水”文创产品体系,推出蕴含“竹笼+杩槎”“城市运动香水”元素的“蓉宝”商品体系产品2类。
夯实“产业圈链”竞争基底
集中力量提升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规划了“都江堰—玉堂窑—熊猫谷—芒城遗址—青城山”世界遗产文旅主轴,在此范围内划定20.8平方公里作为都江堰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片区。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产业生态体系,落地重大文旅项目10余个,总投资353亿元,年均实际完成投资金额超45亿元。
文旅项目集聚成势效应不断显现,已发布“3+1”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文旅产业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培育规上文创和旅游企业突破100家、在册旅游企业约2000家、住宿单位数量达4000余家。
丰富“品质消费”产品矩阵
文旅消费的“时尚标签”越来越丰富。将“大遗产、大灌区、大青城、大熊猫、大冰雪”五大IP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有机融合,培育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14处,创建“新旅游·潮成都”目的地28家,周末精品旅游场景(点位)40个,推出“蓝眼泪”“自拍熊猫”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和“蜀守传”等智慧文旅场景。
节庆活动热度持续上升。举办了青城山登山旅游节、成都双遗马拉松、都江堰放水节、虹口漂流季,以及创新举办了天府熊猫光影节、冰雪节、天府国潮夜游节等,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如双遗马拉松赛事,为都江堰市2023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了约1.6个百分点的增幅。
“国际范”也越来越浓。今年1—10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境外游客约6.82万人次。
提升“留量体验”服务品质
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智慧化、适旅化提质升级,推动“都江堰—四姑娘山”山地轨道项目布局规划和开工建设,实现“二绕”“三绕”连接线建成通车,启用成都“双机场”异地值机“国际候机楼”。
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文旅市场乱象整治”等专项行动,设立30万元的“旅游纠纷快速赔付诚信金”。
长效“规划引领”持续赋能
“通过连续五年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提升工作,切实让都江堰市的旅游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市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目标。”张亚丹介绍,目前几项进一步提升“名县”含金量的工作实招“已经在路上”。
都江堰市将全力推动高质量的内容生态转化为高效率的商业生态,强化青城武术等非遗活化利用;将深化产业结对联动,重点招引数字文旅、音乐文创和智能文旅装备等先进业态,集中优势力量培育旅游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将持续包装策划包含绿道、赛事、游乐等多元旅游精品线路和“潮消费场景”;还将推动开行都江堰—重庆旅游高铁专列,加快智慧旅游“城市一张图”建设。
“我们将在四川省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中抢抓机遇,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国际版建设,推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率先建成世界级旅游产品。”张亚丹表示,接下来都江堰市以“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景区”的理念,将在城市有机更新、特色街区打造、文创园区建设等工作中,统筹植入旅游元素、采用旅游标识标准,推进“旅游+”和“+旅游”,不断提升都江堰市“名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关注度。
(图片由省政府新闻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