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泸州: “智改数转”助推新型工业化见实效

走进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在园区企业醉清风酒业,记者看到一块巨大屏幕,屏幕上各种参数闪烁不停,醉清风生产车间内的两万余个传感器将粮食从进车间到出酒的所有环节相关数据都被一一记录并显示在屏幕上。

“我们这套智能酿酒系统联合西门子共同开发。系统提供的准确参数能带给我们更佳的决策依据,企业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使产品进一步提质降杂。此外,该系统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有很大作用,系统赋能之下,企业吨酒水耗下降40%,电能消耗下降10%、综合排污下降50%。”醉清风销售公司综合部副部长万思东热情十足地向记者介绍道。

醉清风的智能酿酒系统,正是泸州以“智改数转”助推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取得的成果之一,在泸州,这样的成果数不胜数。泸州市副市长杨长缨告诉记者:“泸州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全市工业战线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坚定不移实行工业兴市、制造强市,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筑牢实体经济支撑。”

在新型工业化赋能之下,近年来,泸州工业总量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不断突出。2023年1—12月,泸州实现规上工业利润总额434.3亿元,增长22.9%。岁末年初,记者走进泸州,一观新型工业化在这片土地上取得的突出成效,一览“智改数转”助推泸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雄厚力量。

95231ca616af4d26204ca72e80d27b47.jpg

泸州市主城区

新型工业化见实效   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泸州如何“破题”?

杨长缨说:“谋事兴业,思路先行,泸州正聚焦最有优势、最具特色的产业攻坚突破,不断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制定了明确的‘计划书’与‘路线图’。”

——到2027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全省前列,营业收入迈上5000亿元新台阶,制造强市建设、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基本建成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服务强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思路清晰,实干更为重要。泸州出台一揽子措施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而在这些举措之中,记者更看到了一个“诚”字:

——顶层设计之诚。泸州先后出台了《泸州市六大工业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2022—2027年)》《支持六大工业产业提质倍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泸州市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十条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成长型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壮大“三大行动”;着力构建白酒(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的“2+4+2”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打造集群成链的产业生态圈。

——高位推动之诚。泸州,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抓在手中、扛在肩上。深入实施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构建“1+7”工作机制(1个领导小组办公室+7个产业生态链工作推进组),由市领导分别担任七大产业链“链长”,高位推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横向垂直整合,延长上下游、补齐前后端。

——“真金白银”之诚。泸州,明确全市每年统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对重大工业项目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最高可奖补500万元、对年度新增生产经营性贷款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重点企业实施贷款贴息,单户企业贴息金额最高50万元等举措。“实实在在的举措,无不激发着企业家‘敢干、敢闯、敢投’的创业热情。”

实干之下,泸州新型工业化工作初见成效。2023年1-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从6月起连续6个月实现当月正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156.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实现利润总额434.3亿元,增长22.9%,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4位,实现了稳企回升、爬坡上行的态势。

a1d32c1201db8436739b416e1539b8aa.jpg

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

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市场主体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全市累计培育省制造业“贡嘎培优”企业3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9户。中国白酒行业首家“灯塔工厂”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已启动试生产,鑫阳钢铁已成为全国短流程炼钢绿色智能标杆企业。恒力集团、中国电子、华为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泸州连续三年获全省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流动红旗。

智能化改造见实效   “2+4+2”产业发展体系全涵盖 

194a43bf25661b1b3588af7f5a18eb1f.jpg

鑫阳钢铁生产线

1月12日,2024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四川将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标杆项目,这无疑为我省新型工业化提速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智改数转”,即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统称。先看“智改”,记者经过走访发现,智能化改造已渗透到泸州工业生产环节的方方面面。

“智能化改造,既覆盖了白酒(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等特色产业领域,也覆盖了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成长型支柱工业产业领域。”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毅贤说。

42f4b40918cb65e050428b67fb00687f.jpg

天植中药智能药房

3af31ddc5bd8274717c1dbd5ea0b5786.jpg

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一期项目生产车间 

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的郎酒浓酱兼香基地的自动化包装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一个个空瓶经过验瓶、理瓶、翻转、冲洗,无菌封闭等环节,变成了精美的酒瓶,整个过程全自动。郎酒浓酱兼香基地设备能源部部长赵冰说:“去年9月,我们的包装车间安装了新的全自动包装线,它每小时能够包装24000瓶,远高于过去人工线每小时8000瓶的能力。通过升级,我们大幅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包装效率、良品率实现双提升。”

在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酿造有限公司,数万个坛子放置在赤水河两岸,坛子里装着上百斤的黄豆,它们须经数年晾晒才能被制作成为合格的酱油,这是先市酱油的核心传统工艺流程。尽管传统工艺如此重要,先市酱油依然选择拥抱“智改”。“我们采取的方案叫‘人技结合’,即仅在制曲、蒸煮等前端环节进行自动化改造、更新现代设备,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保留了酱油的传统风味。我们有信心用5年时间将产能从600万扩大到20万吨。”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彩云信心十足。

在泸州市江阳区江南科技产业园的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药材的香气迎面扑来。切片机、烘干机、粉碎机、煎药机、包装机……一排排设备构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流水作业线,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赶制生产订单。“天植专注于中药饮片的生产,通过不断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我们已拥有年产3000吨的实力。去年1至10月,公司产值已达到3亿元,产品遍销全国,如今,正开足马力忙生产,奋力冲刺‘开门红’。”天植副总经理陈剑秋说。

……

例子举不完,故事讲不完。走访泸州,记者切身感受到“智改”之风,在泸州“2+4+2”产业发展体系中势头正猛、风力正雄。

通过“智改”,不仅使工业生产效率提质增量,更为这座红色老城添上了一抹“绿色”。张毅贤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泸州共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7户,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9.1%,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长开区、古蔺经开区创建为省级绿色园区。

“更多如川投(泸州)燃气发电有限公司、旗滨电子医用玻璃生产线等一批智能化程度极高的工业项目,以及泸天化绿色循环发展、恒力聚酯新材料薄膜等28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重点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着,他们将为泸州工业经济进一步腾飞蓄势赋能。”张毅贤表示。

数字化转型见实效   五年内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看完“智改”,再看“数转”。

射孔的激光在监控显示屏上闪烁着小火花,各类生产数据实时跳动,频繁刷新,在系统的的监控下,一条条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行,生产线上,还有智能机器人在不停忙碌着,经过一道道工序后,该公司的石英晶体谐振器等电子设备主要产品被生产出来。

这是记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泸州新经济产业生态园的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的一幕“数实融合”的生动场景,而像这样的场景,在泸州各大企业中随处可见。

张毅贤告诉记者,近年来,泸州“数转”成效突出,先后对100余家企业开展了智能诊断,建成国家级智能工厂1家,荣获中国工业数字化建设卓越实践企业2家,省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项目10个。此外,泸州还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白酒行业节点”,标识注册量超19.1亿。数字经济深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信创及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和软件信息服务五大领域。

显著的成效,也被四川省大数据发展研究会看在眼里。2023年11月,第四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信创赛道总决赛在泸州新经济产业生态园举行,全省11支队伍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其中有两支队伍来自泸州。“泸州有丰富的数字经济基础,有优厚的政策环境、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把赛事放在泸州举行,能够吸引更多行业人才、企业齐聚泸州、创业泸州。”四川省大数据发展研究会秘书长秦强子说。

成效的取得绝非偶然。泸州,是全省较早启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州)之一,为进一步为“数转”提速,近年来,泸州印发《泸州市数字化赋能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白酒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制造业“数转”顶层设计。同时,泸州部署了工业领域5G网络、实施头部企业领航带动工程、实施腰部企业试点示范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普适普惠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多措并举推动工业“数转”提档升级。

秉承数字优势,未来,泸州将进一步提速制造业“数转”,为数字四川建设贡献泸州力量。张毅贤表示,我们将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年内完成不少于500家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工作,支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智能标杆车间、智慧未来工厂、数字领航企业’,五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以‘智改数转’助推新型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乘着新型工业化的‘东风’,泸州正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张毅贤说。

新型工业化看泸州,成效显著,未来可期!

(四川经济网记者 廖振杰  庞玉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