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3月的云南、广西边陲,梨花风起,清和景明。一场历时10天、往返6000余公里的“探亲”,传递着英烈的荣光与亲人的哀思。
3月7日至12日和3月12日至15日,带着宜宾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嘱托,带着460万宜宾父老乡亲的崇敬和缅怀,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陪着67名英烈亲属代表,第六次踏上“南疆祭英烈”行程,分赴云南省金平县、屏边县、马关县、麻栗坡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宁明县、凭祥市等地烈士陵园,祭奠长眠在这里的英雄烈士。
2024年宜宾市“南疆祭英烈”云南团
4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宜宾籍英雄男儿,为了捍卫祖国尊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斗,在战火纷飞的疆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凯歌,用热血向世人彪炳了血染的风采。
2024年宜宾市“南疆祭英烈”广西团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苦难中崛起的中华民族,从未忘记那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身影,英烈的功勋彪炳史册;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从不缺乏那股为国为民、甘献此身的浩气,英烈的精神永垂不朽。
45年,一捧乡土告慰长眠异乡的你
在云南团祭扫烈属中,有一对来自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的姐妹,从宜宾到红河州蒙自—金平—屏边,再到文山州马关—仁和,她们的怀里始终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直到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背包秘密才得以解开——一包家乡的泥土。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2台1号周兴福烈士墓前,年逾六旬的姐妹俩未语泪先流,她们一遍遍地抚摸着墓碑,手掌久久地按在“周兴福”三个烫金大字上,拥抱她们45年未见的亲人。
妹妹周兴会点上了一根香烟,轻轻放在哥的坟头,一缕青烟寄哀思,“哥,45年了,你的小妹来看你了。”
樊仕凤在周兴福烈士坟头撒下故乡的泥土
姐姐樊仕凤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包裹严实的塑料袋,走到坟前,一层一层地揭开,里面露出家乡的泥土。她捧起土缓缓地、均匀地撒在坟头,就像在给沉睡的亲人轻轻盖上被子。
樊仕凤,现在是周兴福的弟媳,也是他45年前定下婚约的未婚妻。
在周兴福的墓前,樊仕凤抽泣着讲述起那段往事——
1978年初,16岁的樊仕凤与20岁的周兴福喜定婚约,谁料匆匆一面竟成永别。3个月后,周兴福光荣入伍,去了离家两千里外的云南边陲,原约定3年后退伍回来就迎娶新娘,谁也没想到一场战斗让两人从此阴阳两隔。
1981年7月21日,周兴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扣林地区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同年9月1日被批准为烈士,被追记三等功。从此,准新郎周兴福长眠在了祖国的南疆,而远在家乡翘首期盼的樊仕凤,最终等来的却是周兴福的烈士证书和一枚黄灿灿的军功章。
后来,樊仕凤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与周兴福的弟弟结为夫妻,如今孙子都长成大小伙子了。“我还是进了你周家门,给周家生了两个儿子,45年了,我第一次来看你,给你添一把家乡土,你在这里好好睡吧,家里人都没有忘记你。”樊仕凤坐在墓碑前对着周兴福说,更像是对自己说,她胸前那枚军功章依旧熠熠生辉!
“接枪,哥哥是我一生的榜样”
在云南团烈属中,有一位来自宜宾市翠屏区的大姐丁宏燕,她身材高挑、步履矫健,扎着马尾辫,一身运动服,每次瞻仰烈士墓总是走在最前面。
大巴车行驶在大围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中,薄薄的云雾裹着蒙蒙的雨雾,空气也是湿漉漉的,给此行远道而来祭扫的亲人平添了几分酸楚。丁宏燕调整好情绪,向邻座的同行人员聊起了她那一等功臣的哥哥丁宏佑。
丁宏燕“看望”哥哥丁宏佑
“哥哥牺牲后,我主动申请接过哥哥的枪,来到哥哥生前工作的连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今年63岁的丁宏燕,提起哥哥,声音几度哽咽。“哥哥有文化,有胆识,作为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农村建设。”“1977年1月哥哥毅然报名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部队。”“他关心战友,乐于助人,刻苦练就过硬军事本领,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说起哥哥的军旅生涯,丁宏燕的眼睛里闪着光。
“1979年2月17日,这一天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哥哥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部队党委追记他一等功,次月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消息传回宜宾,家人悲痛万分,他才24岁啊,风华正茂。
“爸爸说,哥哥是为国而牺牲的,我们应该骄傲!”18岁的丁宏燕接过哥哥的枪,来到哥哥生前工作的连队,她暗暗告诫自己“决不能给哥哥丢脸!”她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哥哥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
在屏边县烈士陵园,丁宏佑烈士墓巍然屹立。这里曾经是部队的训练基地,临上阵前,战士们把这座山锄成一台一台规正样,立下豪迈誓言“如果我不能活着回来,就长眠于此,与青山为伴,继续守护祖国南疆!”
丁宏燕给哥哥敬上从老家带来的苹果,这是她第四次参加“南疆祭英烈”,“每次来,在哥哥墓前站一站,跟他说一说家里的事情,心里特别踏实。”丁宏燕站在哥哥墓前,整理衣冠,向哥哥深深鞠躬致敬。
“家书,是哥哥保家卫国的钢铁誓言”
在金平烈士纪念馆,陈列着一封珍贵的家书——“亲爱的父母亲和弟妹,儿子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到金平边防第一线,全身都充满战斗胜利的信心,因为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在誓师大会上,向党和人民写下了我的决心书,留下钢铁般的誓言: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张必军的家书
这是宜宾珙县籍烈士张必军在1978年12月29日写下的一封家书,没想到仅仅1个多月后的1979年2月17日,张必军在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这封家书成了他留给亲人最后的一封信。
站在展柜前,望着哥哥的家书,张必军的妹妹张碧琼早已是泣不成声,“当时哥哥的这封信寄回来,我把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夹在书里,我不知道那是哥哥留给我们最后的一封信,每每想起这事,我就痛心不已。”
张碧琼说,那时父母为了生计早出晚归,照顾妹妹的任务就落在了大哥张必军的身上。“哥哥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我是哥哥的小跟班,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哥哥总是想尽办法给我惊喜,编一个竹蜻蜓、削一个木陀螺......遇到下雨天,哥哥就把家里仅有的草帽给我戴上,而他却光着头走在雨里。”张碧琼回忆起那个年月,虽然物质匮乏,但哥哥的爱却温暖着她整个童年。
张碧琼在家书前追忆哥哥张必军
虽然已经时隔40多年,但张碧琼对哥哥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出发前一晚,她彻夜未眠,脑子里总是一遍遍地浮现着哥哥儿时的样子。
“父母都高寿,八九十岁时安详离世,生前享受烈属补助,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哥,你安息吧。”站在哥哥墓前,张碧琼给哥哥敬上他最爱的腊肉,“小时候有好吃的,哥都让给我了,现在生活好了,哥哥你就放心吧。”
后记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据了解,先后有近50名烈士牺牲后分别被安葬在云南、广西的12个县(市)烈士陵园。
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与烈属们向纪念碑敬献鲜花
在祭扫中,大家被烈士的精神深深感动,代为祭扫从宜宾籍烈士扩大至四川籍烈士。每到一处,带队领导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郝中丽和党组成员、副局长朱训率先走上烈士墓区,仔细擦拭墓碑、敬献鲜花、深深鞠躬、表达哀思。安葬在金平烈士陵园的四川江安籍烈士林田,1951年在金平县铜厂区征粮中被匪围攻牺牲,年仅20岁。这70多年来,金平和宜宾两地多次为林田烈士寻亲,可始终渺无消息。“一定要找到林田烈士的亲人,告慰远在异乡的英雄!”在林田烈士墓前,郝中丽反复叮嘱身边工作人员。
找到林田烈士墓碑
在祭扫过程中,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认真核对烈士信息、烈士人数和烈士墓碑等有关情况,做好烈士墓碑图片、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将在“宜宾智慧烈保”系统中进行更新完善。比如,张必军烈士在金平烈士纪念馆展陈中标注为“张必均”。
每到一地,退役军人工作者都详细调研了解当地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维护情况,学习借鉴烈士褒扬工作先进经验,并与金平烈士陵园、屏边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单位就烈士寻亲、烈士事迹挖掘宣传、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维护等工作签订合作协议。
代为祭扫筠连籍烈士赵德筠墓
此次南疆祭英烈活动参加烈属较多、路途遥远,出行之前,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修改行程方案,细化到乘车、就餐、住宿,甚至防晒、突发疾病等细节,真心真情为烈属做好服务。行程圆满结束后,大家在宜宾高铁站依依惜别,烈属们紧紧握着退役军人工作者的手,感谢,再次感谢!
(郑静 四川经济网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
(图片由宜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