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石洞镇大水井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工人正在搬运用于水渠砌筑的水泥砖(彭毅 摄)
四川经济网遂宁讯 (周阿松 记者 张琳琪)3月26日,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大水井村、保石镇清泉村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大水井村,一块块水泥砖在村民的相互配合下,有序运往山坡上已开挖450米的水渠旁。而几十公里外的清泉村,40余位身着“以工代赈”红色马甲的村民手持铁锹忙着清除路障、开挖毛基路,奋战在6.18公里的道路扩建施工现场,力争早日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以工代赈
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
与其他采用招投标形式实施的工程项目不同,安居区今年争取的2个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均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让村民全程参与。
“不耽误农活,一年还可以增收1万多元。”大水井村村民唐朝秋得知村上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后积极参与。谈起在村上务工带来的幸福感,去年返乡的清泉村村民唐智勇同样高兴不已:“我和老婆都在这里务工,一天两人能挣240元,离家近可以照顾孙儿,还把家乡建设得更漂亮。”
目前,像唐朝秋、唐智勇这样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群众共有240余名,包括残疾人、已脱贫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两个项目设置普工和技工岗位,日工资分别为120元和240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270余万元,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万余元。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还能让群众学会一技之长。通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新的技能,实现“普工变技工、零工变大工”的转变,提高村民稳定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夯实基础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大水井村以“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莲藕产业,出产的莲藕口感脆甜,营养丰富,主要销往重庆、广州等地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但因通往大水井村的道路狭窄和路面硬化不到位,导致莲藕运输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我们村以前交通的真实写照。”大水井村党总支书记唐治秀说。
“我们村承包出去650亩土地种植莲藕,今年莲藕的盈利预计有130多万元。道路建好后,莲藕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运出去。”唐治秀说,对大水井村而言,这条路不仅是与外界联系的出行路,也是村民们的“致富路”。
除了道路,项目新建的1.5千米水渠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2座提灌站建成后将解决全村“靠天吃水”的难题,为粮食丰收夯实基础。背对千亩盛开的桃花,清泉村党总支书记唐成洪向记者介绍,项目通过整治山坪塘3口,提高排灌能力,将有效解决全村1500余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满足1700余亩耕地的灌溉需求;扩建的6.18公里道路还将加速清泉村作为安居区糯稻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整体建设进程,有助于吸引其他企业进驻和农副产品流通,让当地老百姓和村集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接续奋进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据了解,大水井村、清泉村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770万元。自2020年以来,安居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个,争取到上级资金3687.47万元,已吸纳务工群众1400余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共1020余万元。
道路宽了、乡村美了、钱包鼓了……这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如今的常理镇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横山镇莲藕产业园、分水镇稻虾种养基地早已旧貌换新颜,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这样的乡村振兴篇章,正在安居这片热土继续书写。
下一步,安居区发展和改革局将继续把握“项目是关键,群众是根本,致富是目标”的原则,在加强专项以工代赈项目监管的同时,指导并配合相关行业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重点工程推广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进一步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实实在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