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内江讯(记者 毛春燕 李弘)“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公布,这是颁奖活动给杨华德颁奖时的颁奖词。
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今年60岁的杨华德是内江市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在杨华德和团队手把手的帮助下,布隆迪的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杨华德带出的布隆迪学生,不仅自家水稻种得好,还被派往邻国传播先进经验。
希望的“种子” 从小埋在心间
“我读初中期间家里特别穷,我们村里面水稻产量很低,低得很,我们县农业局派了一个技术员到村里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年产量就翻了番。”杨华德说。
作为农民的孩子,幼年时杨华德也曾有过饥饿的经历,目睹农技专家的厉害后,一颗成为农技员的梦想“种子”便播在了杨华德心间,立志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愿望开始萌芽。
这个梦想,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结出金灿灿的“穗实”。
“稻穗能结出沉甸甸的穗实,在于它立足于泥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1983年7月,杨华德正式加入农业“大家庭”。“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头上拂露珠”,他开始奔走在田间地头,围着老农技专家“打转”,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本领。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杨华德在田间查看杂交水稻(右)和当地水稻。(受访者提供)
远赴异国 躬耕他乡沃野
2013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的派遣,杨华德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为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2015年,在圆满完成援莫任务后,他再次前往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
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的技术援助项目。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比接近90%。初到布隆迪,杨华德就被眼前破败的村庄、饥饿的农民和遍地的荒草深深触动。
“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基本上就是 ‘一把锄头打天下’,老百姓普遍没有饭吃。”身为专家组组长的杨华德,带领专家组成员深入田间、村庄开展系统调研后发现,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稻瘟病流行、种植不规范等问题交织叠加,当地生产力水平极低,平原区水稻平均产量不到3吨/公顷,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不到2吨/公顷。
对这些问题,专家组逐项逐个研究,并取得一致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
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杂交水稻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布隆迪实际,从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技术升级,制定试种方案,示范地块的水稻产量迅速提升,创造了每公顷收获13.86吨水稻的非洲水稻高产纪录。
“我们的品种整个生长和长势各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当地的品种,引起了轰动,当地人觉得这个简直是太神奇了,像魔术一样。”杨华德笑着说道。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杨华德(右四)与当地农民在田间手捧杂交水稻谷粒。(受访者提供)
授人以渔 推广增收机制
“有这样好的产量,如何让老百姓增产增收?”杨华德反思道。
他带领专家组首创了“生产性投入基金发展杂交水稻(脱贫减贫)示范村模式”,集中资源、打造减贫示范村,产量效益成倍增长。
“如果全部靠我们专家组的力量是无法带动这么多示范村的,那怎么办?得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本土人才。要扭转落后的观念,就得亲自带着他们干,告诉他们,你加入我们的项目,你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你就有了希望。”在杨华德看来,要在布隆迪更好地进行杂交水稻推广,培养技术人员、扩大群众基础很重要。
感情牌、技术牌、参谋牌多管齐下,专家组多次组织现场培训和现场实操示范,向当地群众传授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完成了对农业系统官员及数以万计技术农民的培训。
短短几年时间,专家组将杂交水稻种植成功推广至布隆迪的14个省56个示范村,单季种植面积2800公顷,单季增产1.4万吨,全年增产2.8万吨,数万人从中获益。
杨华德分享了一位学生的故事:恩达·伊克基原本只是布隆迪一个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的“90”后青年,2016年参加了中国农业专家开展的杂交水稻种植示范项目。作为专家组培养的布隆迪第一个农民技术员,经专家组3年全方位培养,他积极发展杂交水稻,现已成长为布隆迪最年轻的政府高官和全国经济发展领导者。
“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继续干下去,把这个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今年杨华德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按理说,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他继续选择留下来,开启第四次赴非援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中国的经验帮助布隆迪解决粮食问题,“甚至解决脱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