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杨波 陈小芳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黄晓庆 赵旭东 文/图)“爷爷是纤夫,父亲打鱼为生,我和弟弟也成为了纤夫,这就是我们的职业。”高县来复镇王学树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南广河的缘分。
4月18日,王学树(左一)与弟弟王学贵在来复渡合影
4月18日,参加“大江之韵 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的采访团队沿着清澈的南广河,来到来复镇码头。这个码头曾经商贾云集,每天有上百条商船或渔家到岸交易,沿河的商铺鳞次栉比;现在的码头变成了美丽的河岸,成为居民休闲游玩的地方。
采访组在来复镇境内南广河旁合影
据大窝镇志(2019年大窝镇合并到来复镇)记载,南广河五尺道汉夷道、唐蒙道及滇叙水道等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从中原来的商贸物流货物,经长江航运至宜宾,再通过南广河转运至云南,大窝码头、来复码头等便成了这条通道上的必经之道。
出生于1950年的王学树和弟弟(王学贵,1953年出生)从小就跟父祖辈在南广河上谋生。
“爷爷在滩口等待拖船生意,每拖一次可以挣2个铜板。”王学树说。
肩背勒出血痕,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地拖着沉重的船只在急流险滩乱石之上,从高县到宜宾城区,往返一个来回就需要7至8天,一路上是光脚板,脚指甲都脱落。曾经纤夫的岁月已经刻在王学树兄弟二人记忆中。
来复镇境内的南广河
南广河在高县至宜宾(长江交汇口)境内有着九湾十八滩的名称。
民间有言:(新)腥滩不死,就是来福(复)。因此出现了千古奇联“渡来渡去来复渡”,至今无人对出下联的故事。
来复渡,既是一个古渡口,又是一个水码头。自秦汉以来,宜宾到云南的五尺古道通过来复。到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四川运往云南的五金、百货、食盐、丝绸;云南运往四川的茶叶、药材、山货、青铜等货物运量日增,旺季日达数十吨。
“那时候纤夫就怕过腥滩。现在回忆起那些年的惊险,都觉得后怕。”王学树说,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似乎是对生活呐喊。
“2000年的时候,我从纤夫转变为大窝到来复的客船摆渡人,每一次赶集的时候,一趟就要载客100余人。”王学树说,每天往返南广河数次,把乡下农村的人,渡河去场镇就医、上学、购物、探亲。
南广河从云南奔涌而来,经宜宾市筠连县、珙县、高县、叙州区,汇入长江,哺育着两岸的黎民百姓繁衍生息。在王学树兄弟俩眼中,拉纤、摆渡,既是生活,也是见证。随着交通日新月异,以及高县境内川云路、来沙路、来复大桥的建成通车、通乡通村公路的日益完善,几年前,当地的客轮摆渡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交通方便了,我们也老了,但我们和南广河,是一辈子的缘分。”王学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