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从“南广河第一镇”罗渡镇,沿着南广河上游支流黑水(洛亥河)向南,经洛表镇,翻越一座大山,再经过一个被乌蒙群山相围,河谷种水稻,山坡种玉米、植桑树的山间坝子,就到王家镇了。
4月25日,参加“大江之韵 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的采访团队沿着五尺道,走进王家镇觅酒香。
珙县王家镇(傅强 摄)
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建元至元丰末)算起,都尉唐蒙治南夷道(又称五尺道或僰道)至今已2100多年。
王家镇五尺道元素壁画
这条古道,从今宜宾沿南广河逆流而上,在宝山进入珙县境内,再经孝儿至沐滩、下罗、上罗、罗渡、洛表到达王家镇。五尺道在王家镇境内约25千米,北起与洛表镇交界的瓦店子,南至四里坡顶峰“芒珙古界”处。进入云南芒部、镇雄,分道进入昭通和贵州。
自古以来,王家镇就是来来往往的商队、行人歇脚的地方,也是各种山货、外来商品的集散地,饭馆、客栈和店铺应运而生。
南来北往,商业聚集的地方,就会有酒香。路过王家镇的商人、马帮、背夫,欢聚、解乏、寻乐需要美酒,于是王家白酒应运而生。
翻阅镇志,王家镇酿造白酒起源于清代中期。民国时期,王家镇的白酒厂大多属私人作坊,几经波折,于1956年公私合营,196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
1979年,宜宾地区专员刘永以来王家公社调研白酒生产,决定在王家兴办浓香型的“雪山大曲酒厂”。1980年投资14万元,在王家公社鱼田4社建起了曲酒厂,注册为“花树大曲”,当年生产曲酒34吨。1982年花树曲酒厂迁到附城乡高桥村新建,但仍在王家镇运水勾兑。1986年,王家白酒选送的“花树大曲”品牌曲酒,在四川省酒类食品博览会上,获酒类食品质量“银质奖章”……
王家白酒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化。
王家镇,海拔近千米。酿王家白酒的工艺,与南广河入长江口处,宜宾市城区所酿的五粮浓香酒不一样。这里以高山玉米、高粱等单粮作物作为料,采用传统“川法小曲固态发酵”方法,经泡粮、初蒸、水煮、复蒸、出甑、摊凉、加药、发酵、蒸馏、冷却10个主要环节,酿出品质纯正的粮食酒。
王家白酒,发酵8天就可蒸馏出酒,出酒率高,价格实惠,深受附近群众欢迎。上世纪90年代,国营王家白酒厂因经营不善倒闭,之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里,厂里的酿酒师、投资商人,继承了王家白酒酿制工艺,在王家镇及场镇周边,纷纷办起作坊酒厂,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王家镇已有酿酒作坊30家,年酿酒2000吨。
王家白酒酿酒现场(杨邦洪 摄)
王家花树白酒非遗传承人任仕荣,1975年进入王家花树酒厂工作,一直虚心向师傅学习,继承和发展了王家白酒传统生产工艺,使王家白酒的口感更好,产量大为提高。
任仕荣告诉记者,王家白酒是以传统方式发酵蒸煮出来的纯粮食(玉米或高粱)酒,当地人称醉人不上头。醉人是酒精浓度高,不上头是水质特殊,其水质跟地理位置有关。王家镇地处云贵高原北麓大雪山四里坡脚下,山峰海拔高1642米,至今还保持大片原始森林。雨水从落叶沉积层中浸过,形成的山泉水,含丰富的、特殊的、有益的、天然的微量元素,酿出的王家白酒喝起来甘、甜、绵、软、纯和、爽口。
珙县(王家)绿泉酒业有限公司一年酿酒可达100吨。酒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王家白酒由纯粮酿造,口感好,价格从8元至30元不等,群众办红白喜事、亲朋聚会,需求量很大。近年来,随着王家白酒品牌影响力的扩大,不仅珙县、筠连县和宜宾市区的人购买,连云南威信,甚至远到广州、浙江打工的宜宾人,都来购买王家白酒。
如今,王家白酒已经成为了珙县酒的代名词,2013年,王家白酒生产技艺被列入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王家白酒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王家白酒正以小曲清香的大众口味和实惠价格,沿着高速公路,飘香乌蒙山区、南广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