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南广河丨从“王武将军”到“王武寨村” 见证一个苗寨的历史传承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何东旭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近年来,我们村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村民从草房搬进了小楼房。”4月25日,参加“大江之韵 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的采访团队沿着南广河,来到珙县罗渡苗族乡王武寨村,倾听村民们诉说这个苗寨的发展故事。

王武寨村海拔1000米,现居住有苗族、汉族同胞,是一个以“王武”将军之名命名的苗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优美,过去是川南苗族村寨中最先接受现代教育的地方。

王武寨陈习研社

沿着南广河旁的山路蜿蜒曲折向上,就到达王武寨村的“陈习研学社”,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着苗寨古老的故事。

王武寨门 

曾经生活在南广河畔高山上的王武寨村民,依靠山下的“罗星渡”码头的商贸优势和秦“五尺道”的地理位置优势,组建马帮,运输桐油,贩卖盐巴至滇黔。

王武寨山下的罗渡苗族乡场镇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陆路兴起,南广河航运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靠运输维持生计的马帮解散,进城务工就业,而曾经驼铃声声响起的茅草驿站变成小楼房,人民在新时代里安居乐业。

民俗表演(杨明生 摄)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民俗表演(杨明生 摄) 

“罗渡苗族乡有19项非遗文化,其中王武寨村就有17项,苗族蜡染技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研究苗寨文化的村民陶杰说。他正在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学术团队合作,研究苗族群众的语言与肢体的关系,坚定了他对民族文化研究的信心。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记者在王武寨村采访 

如今的王武寨,交通村组相连,网络信号全覆盖,民族融合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走上了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距离王武寨文化传习中心不足5公里的王武寨村七组,记者看见珙县聚农源养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长春正在蛇房对眼镜蛇进行喂食。他轻松地从蛇房里抓出一条眼镜蛇,激得它来回扭动,长长的信子快速地一吐一收,李长春却毫无惧色。“眼镜蛇虽看起来吓人,但却为村里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李长春在蛇房查看蛇生长情况

“蛇具有药食两用价值。几年前,我曾在福建、广东一带务工,在多家养蛇厂学习养蛇技术后返乡创业。”李长春说,今年一季度卖了600条蛇,交易额近20万元。未来,他将结合王武寨村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蛇博物馆,延伸非遗文化研学路线,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增收。

陈习研社一角

近年来,罗渡苗族乡大力发展“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推动了乡村旅游、农耕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融合发展,如今的王武寨村,已然成为了“山水罗渡,人文苗乡”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