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杨波 陈小芳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沿着南广河支流宋江河南行十余公里,便抵达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和文艺界卓越领导人阳翰笙故里——宜宾市高县罗场镇。 4月23日,参加“大江之韵·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的采访团队走进罗场镇,考察南广河崖墓群,访阳翰笙故居,看粮田桑海、万亩茶园,感受这座河畔小镇的“古”与“新”。
阳翰笙故居
阳翰笙故居,位于高县罗场镇南华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了。阳翰笙在这里度过了他美好的少年时代。阳翰笙故居展厅分6个部分再现了翰笙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说是,他的一生是一部中国现当代革命史和文学史的缩影。少年时代的阳翰笙,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立志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7年,赴南昌参加起义,后由党中央安排去上海,弃武从文,走上文艺斗争的道路。1933年12月,阳翰笙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公映,这是我国第一部表现农民武装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影片。解放战争时期,在阳翰笙的积极倡导和领导下,成功冲破重重关卡,拍摄并放映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以及阳翰笙亲自编剧的《万家灯火》和《三毛流浪记》等作品,从而建立起国统区内的进步电影基地。后来,阳翰笙担负起中国文联的工作重任,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南广河崖墓
2003年,阳翰笙故居被宜宾市人民政府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每年省内外来此免费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万余人。
紧挨着罗场镇的新荣村,有着成片的崖墓,崖墓群上刻着多种多样的图画,主要反映了宋、元、明时期僰族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娱乐方式等。这些崖墓星罗棋布,位于河畔的山岩巨石之上,无声地传递着罗场镇悠久的历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秘僰人文化。
罗场万亩茶海
如今,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罗场镇不仅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还注重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据罗场镇工作人员介绍,如今,罗场镇围绕蚕、茶、畜、薯等支柱性特色产业,成功举办林湖“茶花文化节”,着力打造了文明幸福的“粮田桑海·锦绣田村”、业兴民富的“万亩茶海·绿韵春茗”、赏花娱乐的“林湖茶花·一眼全球”博览园,培育了生态观光体验精品路线。
罗场桑园基地
未来,罗场镇作为高县的南大门,凭借宜庆路、宜彝高速路贯通的“东风”,将立足“翰笙故里·桑茶罗场”定位,以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重点打造“桑·茶·花·薯”四大产业核心示范区,全力推动中心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