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跑一场“汶马”,见证拔节生长的奋进梦想,感受十六年的华丽蝶变。
时隔一年,5月18日,“汶马”再临,上万名跑者集聚“大爱汶川”,用脚步“丈量”这座充满活力的无忧之地。这一场既属于跑者,也属于汶川的嘉年华,让“重生”的新汶川更加沸腾。
鸣枪开跑
“汶马”创立于2018年,意寓在奔跑中感受“5·12”汶川特大地震震区新貌。自首届“汶马”开始,经过7年时光积淀,“汶马”已成为汶川最亮眼的体育名片。如今,许多人在“跑汶马、看汶马”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汶川、一个懂得感恩和充满爱心的汶川正拔节生长,为爱奔跑,敞开怀抱迎接四海宾朋。
跑者的“汶马” 见证汶川日新月异
早上8点,在汶川县映秀镇爱立方,“汶马”的发令枪一响,来自成都的跑者刘文隽与其他国内外的参赛者一起,踏上赛程。
“作为一个成都的普通跑者,2019年是我和先生第一次在汶川跑马拉松。”刘文隽说,她参加过20多场国内外大小的马拉松比赛,但汶川马拉松对她而言是一种情怀,只有跑过才能找到答案。
“2019年刚好是汶川地震的第十一年,当时在起跑前大家高唱国歌时,我和很多人是饱含泪水的,那时对于汶川,是新生!如今,对于我们跑者,是感恩,是感谢!”刘文隽感慨,再次参加“汶马”,将再一次用脚步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新汶川”。
比赛现场
弹指一挥间汶川地震第十六年,“汶马”如期而至,作为一个离汶川最近城市的都江堰人,王玲再次站上起跑线冲向“终点”。“心中有喜悦、有感动,更多的是自豪。”王玲说,“汶马”彰显着“生命短暂却又坚强,努力奋发积极向上”,就像汶川人一样奋力推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总能在变化和突破中给人惊喜与期待。
当跑过终点,来自成都的跑者丁维被震撼了——初夏的汶川,天空湛蓝,鸟语花香。“从2018年至今,每一届比赛我都参加,见证了它从初出茅庐到日益成熟,通过‘汶马’我也见证了汶川的变化。”丁维喜欢汶川马拉松的独特魅力,更喜欢汶川。“如今的汶川乡村建设越来越美丽,瓜果满园,不断吸引着像我一样的游客‘走进来’,感受这片大爱之地。”丁维坦言,明年还来跑“汶马”。
今年,“汶马”吸引了天南海北近万名跑者。他们中,有汶川地震的亲历者,有参与过灾后救援与重建的医生、军人、志愿者和工人,也有第一次来到映秀、只为亲眼看看昔日震区巨变的外乡来客。跑者梁玲直言,眼前焕然一新的映秀让她难以想象这里曾遭受过撕裂与震荡。
为爱奔跑
十六年前,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几十万平方公里;十六年后,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焕发出勃勃生机。汶川人在广袤的羌乡大地上,汇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筑高楼、建家园、兴事业,如火如荼。
重建新家园,重启新生活。汶川人以崭新的姿态从创伤中逐渐站起来,步履坚定地走向未来,汶川县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省全域研学区县等,一个日新月异的“天府无忧谷·康养新汶川”跃然眼前。
全民的“汶马” 跑出汶川安居乐业
早上6时,映秀镇就热闹起来。东莞大道几十家沿街餐厅摆出爱心早餐,供应花卷、面包、鸡蛋、牛奶、豆浆等。映秀豆花庄负责人李术群天不亮就起床,准备了两百个馒头和两百个鸡蛋,逢人便免费发放。“当年映秀接受过全国人民的帮助,现在我们也好起来了,还吃上了‘旅游饭’。”李术群说。
据统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汶川县累计接待游客共计31.0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49.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11%,人群集聚效应持续显现,群众消费热情逐年提升。
胡良兵和他的“老地方”
“这几年,政府组织我们商户到专业烹饪学校、川内优秀的民宿和餐饮场所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模式,我们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地方”饭店负责人胡良兵从1999年开始做餐饮生意,汶川地震夺走了他的心血,重整旗鼓后,经过不懈奋斗和经营,“老地方”越来越红火,五年前还在镇上开了分店。
“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映秀镇游客也在逐渐增加。”胡良兵说,映秀镇离成都近,是川西环线的另一条必经之路,赶上周末客流量很大,两个店加起来每天至少要接待七八百人。
不仅是胡良兵,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让水磨镇老人村村民舒代福看到了希望。作为汶川地震亲历者,舒代福告诉记者,曾经的水磨镇是一个以高能耗工业为主的小镇,他就在工厂厂区开车,2008年汶川地震后,企业关闭了,生计也成了问题。
未来的路怎么走?又该怎么做?
地震让水磨古镇成为一片废墟,建设者们没有急于进行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立足长远,重视生态环保,将61家高能耗工业企业全部搬迁,恢复古镇面貌。同时重建基础设施,结合当地实际,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以“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映秀镇风貌
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机遇之下,2011年,舒代福在古镇开起了饭店,因为生意火爆,2013年、2017年陆续开上两家分店,他的幸福之路也越走越宽。
今天的汶川,已是汇通川青甘三省的交通走廊,是坐落在国家熊猫公园里的“无忧城”,是四川省建设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的桥头堡。2023年,汶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5亿元、同比增长6.9%,并且7年6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殊荣。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安居乐业,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全新的“汶马” 用奔跑点燃未来
汶川县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之一,盛产西路边茶。2012年,蒋维民受邀到汶川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边茶(藏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恢复失传已久的技艺,创办了“茶祥子”制茶坊。从创立至今,“茶祥子”每天都坚持熬一壶茶,向当地人和过往游客免费供应茶品。
“十六年前,这里受到了天灾,但我们得到了人间大爱,涌泉之恩,滴滴相报,这杯香茗是映秀人对当年救灾援助的八方人士奉上的一杯感恩茶。”作为一个来自于蒙顶山上的茶叶匠人,蒋维明如是说。
蒋维民在他的“茶祥子”
“要感谢蒋老师,让我们村里的‘荒荒茶’变成了致富茶,野生金银花成了致富花。”映秀镇黄家院村村民吴茂对蒋维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黄家院村坐落在汶川县映秀镇,曾经是一个深沟远寨无人知的小村落。随着西路边茶技艺的恢复,蒋维明开始向当地村民收购“荒荒茶”,也由此带动了汶川县的茶叶种植,实现了西路边茶产业化再造,还解决了当地170户农户就业问题,并从茶农手中收购新茶,人均每户增收1万元,十一年来累计为茶农增收800余万元。
为了让映秀与世界相连,“茶祥子”建起了丝路非遗文创中心、“一带一路”中茶西饮评测中心、茶叶储存深冻库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西路边茶已远销至“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成为了中国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茶的重要“载体”。
在汶川,像蒋维明一样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为当地发展带来“蝴蝶效应”的还有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水磨镇凤凰村“艺术村长”黄洋。
水磨镇风貌
自去年4月担任凤凰村“艺术村长”以来,黄洋每逢周末都会组织学生到村里,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在村民的屋旁墙壁上画特色壁画,进行艺术创作,将田野化为画布舞台,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不论是菜地重新规划,还是农家乐装修,在黄洋的指导下,种植土豆玉米为主业的山村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小山村摇身一变‘大风景’,不少村民都在准备发展农家旅游。”凤凰村村委会副主任钟配铃介绍,凤凰村通过聚焦品质、品牌、品位提升,推动艺术乡创落实落地,已经成功打造集休闲娱乐、农业观光、科普研学、康养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微景观乡创精品艺术村。接下来,还将做精微民宿集群,不断延伸微产业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浴火重生的汶川,在十六年后绽放出美丽的容颜。
农业优、工业强、文旅兴,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成渝西花园、多样多元多彩的阿坝百花园……经济发展领跑全州,农旅融合发展,当地各族同胞心手相连,正把奋进前行的精神展现在世界面前。
(记者 严易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