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黄晓庆 文/图)5月19日,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走进成华区招商中旅·中环臻邸人文美学馆,从‘成都’的由来到爱情传奇孕生地,给读者们分享了隐秘在《成都传》中不一样的成都叙事。
蒋蓝分享现场
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这是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持续旺盛的生命力与城市韧性。 蒋蓝的《成都传》是目前国内已经出版的二十多部城市传记里,篇幅最为浩繁的一部。从春秋时代古蜀王朝移居成都平原开始,按照当代人为前朝写史的惯例,写到1949年为止。全书纵横4000年时空,首次出版于2022年10月,总计100万字,300幅珍贵图片。
蒋蓝的《成都传》里究竟藏着一个怎样的成都?
“‘成都’二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分享活动中,蒋蓝讲到了成都名字的由来。他表示,“成”是一个象形文字,是蜀地的干栏式建筑具形,现在全世界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干栏式建筑皆出现在成都平原,今天的新津宝墩地区。“都”最开始并不是后人所理解的“都城”之意,而是汇聚河流之意。“成都”二字便是两条河交汇的低地处的干栏式建筑。
讲到建筑与生活的时候,蒋蓝在大屏幕上打开了一张古成都的想象图,并用“陆海、林盘、逢乡、樊乡”四个看似不相关的词串联出古成都人的居住生活智慧。
分享现场,蒋蓝的《成都传》
蒋蓝说,成都平原曾是一片水泽连缀而成的汪洋,古蜀人从岷山迁徙而来,先在成都平原周边高地寻找适合居住、生产之地,这从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郸县古城村、温江鱼村等6座史前遗址群可得到证明。经过不断治水,成都平原逐渐从汪洋泽国变成了陆海,冶水成效的显现,蜀人从成都平原周边逐渐向中心迁移,居住方式也随之不断进步,慢慢地,便有了干栏式民居。
再后来,为了防止野兽侵袭,蜀人以天然河道为界,在河道边种树、种竹子,密密一圈把干栏式的民居包裹起来,在这个包裹的空间里,有村庄、旱地、水田、果树、菜地、水井等,这便形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居住生态——林盘。
“我在史料中查到,最开始不叫林盘,叫林藩,由于老成都人发音的原因,最后叫成了林盘。而且,我们常常听说‘我自逢乡和樊乡而来’,这里的‘逢乡’和‘樊乡’都是指草木茂盛的区域,也就是林盘。”蒋蓝说,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历史密码与蜀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是成都平原地区传统的田园农耕生活方式的标本,是蜀人的精神原乡。
现场签赠《成都传》
“蜀地有个伟大的爱情线索,成都是爱情传奇的孕生之地。”说罢建筑与生活,蒋蓝还分享了《成都传》里平常很少分享到的独特叙事视角。据他讲述,成都有蜀帝杜宇‘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悲情故事,有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浪漫故事,还有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女诗人薛涛的相遇、相知、相爱的文坛佳话。
据悉,本次活动得到了招商中旅·中环臻邸项目的大力支持。该项目坐落于成都七中英才学校对面,属于成都主城金色中环“二八板块”(二仙桥-八里庄)。其人居风格提取成都院落⽂化,以大师艺术的园林观,致敬文脉的摩登生活,致力在打造城市森林里的自然书院,这与蒋蓝讲述的古成都平原人居生活有异曲同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