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邹景军出生于1984年,是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盾构操作工,高级工程师/高级工。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一类大赛盾构机施工技术比赛“第一名”。
“我指导和直接挖掘的隧道长度,已经超过了60公里,相当于成都地铁总长度的十分之一。”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盾构操作工邹景军说道,常年工作在几十米深的地下,驾驶“钢铁穿山甲”盾构机,为盾构机核心部位“主驱动”提供装配和维修调试、制造、维保及施工技术,服务于地下空间开发,被喻为新时代的“地下筑梦者”。
17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邹景军第一次看见盾构机,望着眼前这个长度有100多米、重量达上千吨,由5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庞然大物,既兴奋又紧张。师傅看出了他的紧张,用浓浓的上海口音说:“侬瓦要紧张,K盾构机老简单啦。”可当他坐上驾驶室,看到操作台上的6个屏幕、10多个界面、几百个红红绿绿的按键旋钮时,顿时惊呆了,天啦!这也叫简单。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开始每天待在驾驶室里十几个小时,重复练习各种操作。
为了练就过硬的本领,邹景军常年在隧道内工作,白天见不到太阳,晚上见不到月亮,每天都要面对高温、潮湿、粉尘、噪音,吃喝拉撒全在隧道内,手机更是没有信号。在别的盾构司机纷纷想转岗时,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他说,“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应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我们是世界上驾驶速度最慢的司机,也是最计较的司机,因为盾构机的速度是以毫米来计算,还没有倒挡,无法倒车重来,所以必须‘毫厘必争’。”邹景军坦言,尽管自己已经是一名“老司机”,但在挖掘过程中与高楼大厦、居民小区、地铁线路的每次“相遇”,都是巨大的考验。
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在细节之间显水平。邹景军先后参与8个地铁项目的施工和盾构设备的技术管理,为全国30多个城市的130余个地铁施工项目提供过技术咨询服务,帮助现场解决施工技术难题650余项。2021年,为中铁、中建、中交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解决在灰岩花岗岩地层中的掘进难题。同时,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发表技术论文5篇,先后共申报了国家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盾构机栽头,是很多司机都会遇到的难关。我一直想能否编制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案,把操作流程、数据指标都写进去,让大家在遇到栽头的时候,能够用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来处理。”邹景军说。于是,他反复与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沟通,并结合操作经验,终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案,由他亲自进行驾驶试验,让施工中栽下去的盾构机头完全抬了起来。
作为技术骨干,邹景军还被广州南沙区建筑业协会聘任为专家库专家,并担任公司“胡可工匠创新工作室”和“舒刚强首席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授课导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取得诸多荣誉。同时,深入推进公司和校企结对合作,通过导师带徒,指导多名工程师和高校毕业生,完成项目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为社会输送出很多专业化技能人才。
光环速朽,但梦想永在。奋斗的美,永远展现在追逐梦想的拼搏之中,就像雄鹰的美,永远展现在搏击长空的翱翔之中。邹景军深情道:“星光不负赶路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将继续发扬劳动竞赛、工匠精神,继续努力把盾构事业做到极致。”
(图片由成都市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