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从加快“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 看四川粮食增产的良好态势

2024-06-14 17:25:57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文 乔薇/图)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把粮食生产这件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作为粮食主产省必须肩负的使命担当。

6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政策吹风会在蓉举行,专题介绍《“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有关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正以《行动方案》为抓手,加快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稳妥有序推动“粮食产量2025年达到730亿斤,2030年达到750亿斤”这两个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阶段性目标完成。

政策吹风会现场

政策吹风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伍修强介绍了我省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的系列举措和初步成效。从实现小春丰收到不同作物协同增产、鼓励提高单产、发展再生稻的科学规划和特色举措,四川粮食增产的良好态势初步呈现。

“省委、省政府重农抓粮的措施是实实在在的,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特别是‘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的工作也是实实在在的。”伍修强说。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伍修强介绍有关情况

从小春丰收看增产基础:“粮油作物全面增产,面积单产全面提高,主产地区全面增产”

“小春增产,全年主动。”小春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去年秋冬种以来,四川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定目标、出政策、拿举措,全力推动小春扩面增产。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实施夏季粮油提单产创高产夺丰收攻坚行动,多措并举把种得好、管得好转化为收得好。

5月,四川各地相继传来小春丰收的好消息。

5月13日,省内外有关小麦专家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品种、技术均与去年一致的百亩小麦定位田块开展实收测产,发现经过机械化实收、过磅称重、测定水分等程序,测得稻茬小麦加权平均亩产650.3公斤、比去年提高了49公斤,再次突破新高,创下了全省稻茬小麦百亩连片的最高纪录。

5月22日,南部县双佛镇回龙宫社区2000余亩小麦迎来丰收,最高亩产达到615.9公斤,创造了南充市小麦单产纪录。当地业主李永介绍,通过选用农业农村部门推荐的优良品种和抗湿播种、精量密植等配套技术,平均亩产与去年相比大幅提升,达到500公斤左右。

不仅如此,据跟踪调度,梓潼县黄涛、广汉市廖兴华等小麦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的大户,积极落实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措施,全田实收亩产在450公斤以上,比去年高20公斤以上。中江县肖刚、宣汉县向森林等油菜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主体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开展“一促四防”作业,采用“两段”机收技术,全田实收亩产达到180公斤以上,比去年高3公斤以上。

从全省面上看,经过与统计、气象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分析研判,今年小春增产趋势十分明显,呈现“粮油作物全面增产,面积单产全面提高,主产地区全面增产”三个特点。目前,全省小春收获已经结束,丰收已经到手,“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助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效初步显现。

从不同作物协同看增产思路:水稻扬优势,小麦促平衡,玉米挖潜力,大豆强模式,薯类补短板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作为粮食主产省份,四川如何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伍修强介绍,“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在建设布局上,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增产思路保持高度一致,1000个粮油千亩高产片中,有粮食作物810个,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合计440个、占粮食千亩高产片的54%,玉米大豆合计310个、占38%,马铃薯60个、占7%。

四川将在稳定粮食播面的基础上,以“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为重要抓手,稳步提升全省粮食稳产保供能力。具体到作物上看:

水稻扬优势。将加快在21个县(市、区)建设3个省级水稻产业集群,大力推广“稻香杯”优质稻品种和集中育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川南稻区光热资源和生产技术优势,持续深挖“中稻+再生稻”模式潜力,力争今年再生稻亩产提高10公斤以上,带动水稻亩产提高3公斤以上。

小麦促平衡。实施好重大品种推广补助政策,扩大主导品种、当家品种覆盖面积,落实精量半精量机械化播种、一喷三防、“两季田”免耕带旋播种等适用措施,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力争亩产增加5.5公斤。

玉米挖潜力。突出抓好13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县推进建设,实施“增加100株、增产10公斤”行动,通过配套耐密植品种,落实关键耐密植技术,科学合理增加大面积种植密度,尽快释放提产潜力。今年要实现亩产提高3公斤以上。

大豆强模式。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严格落实“选配良种、缩株保密、扩间增光”集成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控。力争今年亩产提高2公斤以上。

薯类补短板。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低会影响抗病性和产量表现,这是当前单产提升和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将通过选用单产高、耐贫瘠、抗性强的优质脱毒种薯,抓好早、晚疫病和地下害虫防控,今年亩产增加2公斤以上。

从提高单产举措看增产后劲:“真金白银”送补贴+“三大竞赛”促提升

去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在“天府粮仓”建设开局之年即创历史新高。现在,四川粮油生产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伍修强介绍,为有效调动各方抓粮种粮积极性,提振粮食产业发展后劲,四川将重点抓好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两方面工作。

政策保障方面,今年,四川提前下达了中央财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稻谷补贴共计75.6亿元,并积极组织面积核实和资金发放,尽快将补贴兑付到户。在此基础上,省级财政提高了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成都平原区提高到100元/亩、增幅达11.1%,丘陵山区提高到150元/亩、增幅达50%,进一步增加规模种粮主体收益,预计全省补贴资金将超过8亿元,比去年增加56%以上。同时,还将按照50元/亩的标准,落实省级配套资金近2.5亿元,通过物化补助等方式,在21个市(州)、146个县(市、区)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95万亩。

机制创新方面,今年起,四川将开展全省粮油高产“三大竞赛”,掀起比武争先热潮。

粮油千亩高产竞赛以县为参赛单位,组织进行粮油作物千亩高产片展示拉练,看哪个县的建设力度大、规范标准高、管理精度细,展示技术模式集成、规模连片生产和高效集约管理水平,综合评比排名靠前的10个县(市、区)。

粮油百亩超高产竞赛由县级农技推广单位牵头,鼓励省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参与,组建超高产攻关团队,每县每个作物建立一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看哪个团队的模式创新足、技术集成好、增产幅度大,展示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先进性、适应性和辐射带动效果,综合评比排名靠前的20个单位(团队)。

规模经营主体高产竞赛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发动相对集中连片种植同一粮油作物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参与,看谁的产量水平高、生产投入少、整体效益好,展示粮油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综合评比排名靠前的50个规模经营主体。

从再生稻发展看增产潜力:“到2030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550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

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分蘖抽穗成熟的水稻。再生稻生育期短(60天左右)、产量高(150—200公斤),成本低、效益高,我省川南、川东北等地有蓄留再生稻的传统。

目前四川是全国再生稻生产第一大省,蓄留面积550万亩左右,有收面积489.6万亩,平均亩产131.2公斤,产量12.8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8%。

“发展再生稻,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伍修强介绍,近期,四川提出“到2025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520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到2030年,有收面积达到550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发展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将开展科学规划布局、做好专用品种选育和做好配套技术集成三项工作。

科学规划布局方面,将综合考虑各地海拔、纬度、活动积温、种植制度等因素,在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不低于70%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规划,巩固优势区,扩大适宜区,拓展潜力区,稳步增加蓄留面积,提高蓄留质量。

专用品种选育方面,将加强育种攻关,制定再生稻品种审定标准,组织开展品种区试试验和生产示范,加大现有品种筛选力度,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培育筛选头季稳产高产、米质优、再生能力强且适宜不同区域布局的专用品种5个以上。

配套技术集成方面,将以头季稻机收减损为突破口,开展机插机收中稻再生稻配套技术研究,从品种类型、机具改造、预留作业通道、留桩高度等方面解决头季稻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瓶颈问题,逐步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机械化。同时,加快创新完善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体系,集成推广再生稻配套栽培技术,为再生稻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