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遂宁市船山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不久,“胡勇明委员工作室”在船山区人才之家举行开营仪式,船山区人才公寓迎来了首个市政协委员工作室。
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入驻,为在船人才搭建了一个听民意汇民智的平台,这既是政协工作的延伸,也是船山“礼遇人才”“各展其才”良好环境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遂宁市船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多点发力、多措并举,保障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强化顶层设计优发展
推动人才工作迈入“快车道”
人才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对推动船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船山区全力营造“礼遇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各展其才”,以人才智能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去年,船山区聚焦“打造绿色低碳新高地、川渝合作‘桥头堡’”发展定位,围绕乡村提档、城市提能、园区提级、发展提质等重点工作,凝聚人才、服务人才、赋能人才,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创建名单。
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船山区始终把深化党管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定期谋划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迈入“快车道”。
“船承英才”聚合力
构建多维联动“新格局”
船山区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统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清单制”“项目化”实施人才工作任务,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人才工作大格局。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船山区联动重庆市潼南区等地共建“人才智库”“共享平台”,共办招聘会、技能大赛、交流展示会等活动,与涪江流域9地签订“千里涪江党旗红”区域合作协议、川陕甘渝11县(市、区)签订人才协同发展协议,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同时,船山区加强校地协作,实施“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促成在船企业与电子科大、省农科院等创新人才团队合作签约。创立大学生社工站,联动高校社团组织40余个,慈善校园行动计划成功入选全省公益创投大赛优秀项目。
“船泊菁才”强动力
打造引才育才“新引擎”
船山区实施“船泊菁才”组团引才行动,成立“双招双引”小分队,组团赴外招才引智。2023年,柔性引进博士2名,成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5名、签约项目1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零”突破。
延伸引才前沿阵地,依托在外商会,船山区建立驻外人才工作站4个,开展“千雁归巢”能人回引活动21场次,辐射联络在外人才8000余人。创优“前置引才”品牌,举办“返家乡”实践、北大“沃土计划”等感知行活动,聚集优秀大学生1200余名。聚焦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建立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医学医疗技能人才孵化中心,建成投用6000㎡公共实训基地。
升级产才融合载体,孵化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船山区成功创建四川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聚力乡村人才振兴,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成立返乡下乡创业协会,发放创业补贴151万元、创业担保贷款9562万元,孵化培育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54个,集聚99名本土人才进园创业,川农大、西北农大等8家高校院所近50名科研人才入园创新,助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船厚优才”激活力
营造爱才惜才“新生态”
近年来,船山区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县级领导“一对一”走访慰问专家人才;成立船山区青年联合会,举办“船山菁才荟”“企业家早餐会”、青年人才交友联谊等活动,推选3人当选省人大、省妇联代表。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机制,联合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创新打造“才享遂宁”人才服务数字平台,推动人才服务向市场化、数智化“进军”。
开展“人才政策进企业”系列活动,走访企业20余家,足额拨付人才补贴资金,船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人才家属就医、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强化正向激励,开展“乡村人才振兴百村千户示范工程”“船山工匠”等人才评选,宣传展播先进典型、人才政策等860余次,人才示范效应持续释放。
2023年,船山区入选市“川中明珠”计划入选人数超2022年3倍,朱海英、晏于清等35人获省、市表彰,何正光等10人先进事迹获人民日报等关注报道,“90后”乡村“土画家”翟云川登上央视。
人才蔚起,发展方兴。在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船山区创新活力竞相奔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正愈发强劲。
(陈杨 杨柳 四川经济网记者 张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