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7月9日至10日,四川经济日报社组织知名作家、媒体记者等走进金沙江终点城市、长江首城宜宾,和向家坝水电站、屏山县马湖府古城、五粮液等地,实地探访金沙江,领略中国白酒之都魅力。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李银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何万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作协原主席周云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陶灵,云南省报纸副刊协会理事、昭通日报社编辑部主任刘建忠,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水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卓,四川经济日报社负责人李想,副总编辑杨璐等参加主题调研活动。
探寻金沙江
要结合自然人文民族三个维度
金沙江是中国最长河流长江的上游,从大西北青海省的唐古拉山脉出发,一路奔腾,穿行于青、藏、滇、川四省区之间,至四川宜宾三江口与岷江汇流成为长江。
川滇交界地带的金沙江干热河谷
金沙江是一条生态之江,有393条大小溪河(不完全统计)汇入,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是一条壮美之江,高原、峻岭、湖泊、沼泽、荒漠、森林、草原、平坝等地貌立体多样,或雄奇俊秀,或温婉动人,千姿百态;是一条红色之江,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金沙江流域,留下了光辉足迹;是一条和美之江,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苗族等多民族相互融合,和睦生活;是一条英雄之江,全国各地几十万建设者“好人好马上三线”,让曾经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的攀枝花成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和光辉缩影”;是一条能源之江,仅中游就汇集着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世界排名前12的特大型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绿色清洁能源走廊”的核心支撑;是一条“流金淌银”的资源之江,金矿、银矿、铜矿、钒钛磁铁矿、磷矿等资源富集,在清代跨越万里的“滇铜京运”中演着重要角色;是一条开放之江,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绵延千年,随着金沙江沿江高速的修建,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支撑,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是一条水果之江,其干热河谷气候造就了高品质水果,得荣、宾川葡萄,攀枝花芒果、会理石榴、永善芒果、雷波脐橙、昭通苹果、绥江屏山李子,声名远播;是一条美酒之江,“大国浓香”五粮液从金沙江畔的一家古酒坊走出,成长为香飘世界的民族品牌,同时河岸优质葡萄酒、石榴酒、苹果酒、青稞酒、苦荞酒等,以其高品质和多品类,或将成为川酒的“另一种表达”。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风光
李想表示,此次报社组织探访金沙江,并派出了精干力量,深入金沙江流域采访,旨在通过探寻沿江城市经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深度挖掘金沙江流域生态之美、产业之美、文化之美,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蒋蓝认为,探寻金沙江,需要从自然、人文、民族三个地理维度相结合,离不开这条大江润泽下的土地、植被、人,等等。“比如,川南城市宜宾,狂野的金沙江与温婉的岷江在这里交汇成长江,刚柔并济间,让这片土地的历史演进体现出了高度的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这种融合太漂亮,充满了故事,从古至今的英雄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蒋蓝认为,古代秦并巴蜀后,巴蜀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粮食、兵源基地,没有这个基地,秦始皇也做不到一统六国并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抗战时期,四川民众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因此,要探寻金沙江,必须做到自然、人文、民族三个维度相结合。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通过金沙江水电开发、五粮液等这样的‘国家名片’,把金沙江流域这片古老的‘蛮荒之地’,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带进了新的发展境地,未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必将成为文化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源泉。”蒋蓝说。
古老与现代
“国之重器”与绚烂人文交相辉映
在我国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金沙江是最大水电基地。至2024年一季度,由金沙江下游的白鹤滩(世界第二)、溪洛渡(世界第四)、乌东德(世界第七)、向家坝(世界第十一),和长江三峡(世界第一)、葛洲坝六座巨型水电站共同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累计发电超过3.5万亿千瓦时。
这条走廊,跨越1800公里,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年均生产清洁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可满足3.6亿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的用电紧张,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金沙江下游的四座水电站,是本世纪初我国水电开发技术取得巨大进展后相继开工建设的,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电设计、施工、管理、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了我国世界水电发展引领者地位,更为世界水电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不折不扣的“国之重器”。
向家坝水电站(水富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项目从2010年开始筹建,迄今已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两项世界第二、两项世界第三,先后攻克300米级特高拱坝温控防裂、全坝段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围岩稳定等一个个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高流速泄洪洞混凝土“无缺陷”建造等一批先进工法。
刘建忠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重器之基》,他深入到白鹤滩库区和飞扬着尘土的建设工地,奔走于移民干部和群众中间,与他们交心谈心,收集鲜活的创作素材。“金沙江在昭通境内奔流过6个县(市、区)约450千米,矗立着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座世界级水电站。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三座水电站已巍然屹立于金沙江畔,移民搬迁也已告一段落。然而,移民搬迁的结束并不意味移民工作的结束。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
马湖府古城
金沙江流经宜宾屏山段,过去被称为“马湖江”,盖因这里孕育了厚重的马湖府文化。屏山县图书馆馆长、县宇客文化旅游总经理助理王浩全,是研究马湖府文化的资深专家之一。“从三国章武三年(223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留屏山县,屏山地域先后设马湖县、马湖州、马湖路、马湖府等,与‘马湖’之名有关的年份长达1488年,因此,马湖府文化是屏山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历史文化遗存之一。”王浩全说。
走访马湖府古城
位于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四川一侧的屏山县书楼镇马湖府古城,也因水电站建设而生。
王浩全告诉记者,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启动,屏山沿金沙江多个乡镇将成为蓄水淹没区。当地政府经过两次文物调查和复核,最终确定将被淹没的屏山老县城及另外5个乡镇抢救出来的44处文物需要搬迁进行异地保护。最后,42处集中迁移到书楼镇,成为今天的马湖府古城。古城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其中核心区约为120亩,房建面积约2.7万平方米,房600余间,文物包括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不同类别,浓缩了客家文化、水文气象、土司文化、乡绅文化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
金沙江畔
“大国浓香”五粮液踏出关键一步
长江首城宜宾,有着“中国酒都”这张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金沙江、岷江、长江的润泽下,几千年来,宜宾人在辛勤劳动中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酿出了举世闻名的五粮美酒,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传承宜宾4000多年酿酒史,五粮液这杯“大国浓香”,生于斯,长于斯,与这座城市、三条大江,相互依存,彼此成就。
五粮液503车间“明代古窖泥活态保护群落”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宜宾城区南岸金沙江畔首次扩建的503车间,是五粮液从古酒坊走向世界名酒非常关键的一步。
1960年,国家拨款60万元支持五粮液发展。五粮液用这笔资金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建成了金沙江南岸青草坝酿酒车间(五粮液503车间),构成了五粮液酒厂的最初规模。
与此同时,503车间的酿酒工匠们也开始了最初的行业微生物工程尝试——探寻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把金沙江北岸(宜宾老城区)酿酒车间明代古窖池群中对酿酒有益微生物“接种”到新的窖池中。
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培育并保护了大量珍稀的活态微生物群落,为中国白酒从传统小型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中国白酒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雏形。
走访五粮液明代古窖泥活态保护展馆
何万敏,生在四川凉山、长在金沙江畔。“金沙江凉山段我非常熟悉,但顺江而下的宜宾段却是第一次来。能够深入了解到凉山、宜宾两地沿江的自然、地理、人文等,既有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的共性,又有大相径庭、各自出彩的个性,真是不虚此行!”
李银昭也对五粮液的“明代古窖池活态保护”印象深刻。“古窖池活态保护,让我们看到了五粮液对岷江、金沙江流域和长江上游的山脉、土壤、气候、动植物等深入研究的成就。在当下这个更看重‘未来’的时代,五粮液却在不断思考其一路成长起来的‘来路’和‘过去’,从几百上千年前古代酿酒人只知道老窖泥好却不知其所以然,到后来知道酿酒微生物的存在,再到现在五粮液以领衔者的角色在白酒风味领域的科研成果占据行业‘半壁江山’,这种埋头做事,努力讲好酿酒的粮、种粮的土、灌溉的水、筑窖的泥等一滴酒‘来源’的故事,我觉得这正体现了五粮液人的大智慧。”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鲍安华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