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基层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然而,随着工作任务的不断加重,基层工作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为基层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坚持问题导向,减“负担”不减“重担”。基层负担过重,总是跟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有关,这样不仅消耗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而且影响工作效率,最终伤害的是群众感情,损害的是党的执政根基。基层减负要从源头上减少多余负担,把基层工作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虚耗空转的内卷中解救出来,精简工作流程、优化任务分配、减少“留痕”形式主义,确保基层工作者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完成核心工作,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突出能力建设,减“数量”不减“质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欲兴其势,必先固其本。国家发展根本在基层, 基层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基层一线稳定发展大局。新时代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要做有知识有本领的时代新人,通过定期开展系统培训和集中学习,重点培训基层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专业技能、素养能力,帮助基层工作者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
完善机制体制,减“压力”不减“动力”。基层减负务求真功与实效,关键在常态与长效。基层工作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工作成果应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奖励。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保护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推动形成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德阳市罗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任琳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