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流火的七月,正是每年盛夏酷暑最难煎熬的时节。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一直是热量充足,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的地区。夏天又极其闷热,并且早晚温差较小,白天有多热,晚上也仍旧有多热,经常出现“桑拿天”的闷热现象,难免人心内就烦躁不安,真想找一个清凉的地方去小憩片刻。
恰在此时,城里的朋友打电话前来相约一起去眉山“永丰村”看看,我说去过眉山多次,而“永丰村”却人地生疏路遥,实在不想在这个炎热的时间去出门折腾,但也不免好奇,问起是何缘故要选择去此处?他说要去品尝“猪是自己养的,鸡鸭是自己宰的,蔬菜是自己种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想去那里看一看‘万亩稻花香,太和永丰村’,更想去看看城里没有的田园风光。”在这个火热的夏季,想想能够到这里,惬意呼吸到从乡村田野里吹过来的夏日凉风,再喝上一口飘散着袅袅香气的新茶,吃上农家亲手栽种的稻米,能够零距离地体验到当地农户人家安逸的乡村生活,想起心里就更是爽得不行,确实是一时抵挡不住诱惑,当下挂了电话, 赓即出门与朋友汇合,一起往“永丰村”而去。
“永丰村”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北部,面积6.9平方公里。总户数2133户,总人口5176人。村落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环境自然优美,以稻田风光为主要风貌,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主,民居共有1222处。这里也是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就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是实实在在的“天府粮仓”。
永丰村是苏东坡在太和镇泼下的一笔浓墨重彩的好地方。据《眉山县志》记载:太和镇建置于公元496年,“萧齐建武三年,置齐通左郡于太和场龙安村”。因此,太和镇称得上是“眉山之源”。民国十八年,洪涝泛滥,场镇不得不迁往河西,取太平和顺之意,于是有了今天的太和镇。太和作为郡、县及镇(乡)政府所在地已经有了1600余年的历史。太和的繁华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古时交通不发达,宽阔的岷江穿境而过,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太和镇作为水码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国十二年版《眉山县志》中就有“雷家嘴渡(太和镇境内)”的记载。“日吞千担货,福禄万家人”,作为老码头,不论在东岸还是西岸,太和镇始终担任着岷江水路的重要角色。如果说,“太和”是老百姓对人世间的祈祷:“太太平平、和和美美”;那么“永丰”就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夙愿:“永丰,永丰,永远丰收”。
永丰村文化墙
永丰村现在有著名的“永丰五宝”,一是产自3340亩的高标准农田,且口感“软糯香甜,竹香四溢”的“永丰大米”;二是以稻米发酵,“永丰米,玉白醴”,口感独特的“永丰米露”,三是用上等糯米及优质猪边油加工,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脆香不腻的“永丰手工米花糖”(当地人俗称“谷花糖”);四是味道鲜美,有着“舌尖乡愁”记忆的“永丰非遗水豆豉”;五是选用质量上乘的鲜藕,以莲藕粉制成的面条,口感Q弹爽滑,并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的“永丰莲藕面”。这些产品不仅展示了永丰村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永丰村人在“守好地、种好粮、增好收、看好病”上发力,认真践行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一路辛勤耕耘,一路求索进取,努力绘就“茂林修竹、美田弥望、水清稻香、白墙黛瓦”的乡村振兴典范,让“丰收”二字切切实实地写进现实的生活之中。
在去往“永丰村”的路上,到处都是碧绿的农田,屋子也不是两层的石灰洋房,而是一排排现代化的房屋整齐有序坐落在田间,每家每户庭院宽敞干净。两旁都是果园,有橘树、李子,正青绿红熟金黄地挂在树枝上,有些李子落了一地。村道旁边两侧,一路上有着开放式的菜园,菜地内生机盎然,种植了各种时令蔬菜,蝴蝶纷飞,翩翩起舞;沟边河渠旁边,鸟鸣潺潺,动听悦耳,在这些菜地的田间地头,开着一簇簇鲜艳夺目的红色的鸡冠花、紫色的木槿花、金黄的凤尾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夏日的风中摇曳。
到达永丰村的时候,正是这里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高桥之上,动车疾驶,高速公路,车辆疾飞;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高标准农田,真是万里禾下,白鹭翩跹,绿浪滔滔,已经抽穗扬花的稻花,在微风之中随风起伏,满眼碧绿,呈现出一年中最热闹的光景。经受不住这田园风光的诱惑,我们下车后急急忙忙地穿梭在村内的游步道间,行走在田间地头,俨然置身于一幅新农村的锦绣美图之中。
在“永丰村”机耕道的稻田边,我们遇到一个牵着调皮好动的小孙子,巡视着稻田的老大爷,在同他的交谈中,问起“永丰村”的前世今生,他朗声一笑,感叹地说:“现在种田越来越有奔头啦!我们这一辈人从小在农村长大,总认为村里太小了,没有啥发展的机会。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从这里走出去过,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前途,闯过的人。现在回头看来,还是在农村生活安逸,距离家又近,家里人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前途只是一种生活,生活得舒适就是人的前途了。”他抬头望着远处的稻田,又回头指着近处的一幢房子,自豪地说:“你看,这就是我新修才居住几年的房子。我在这里的土地上劳作耕种了五十多年,对种植了五十多年的水稻,更是已经有了很充足的信心和特殊的感情。你们开车进来的路,当年我也参加开垦修建维护过,这条路已经使用了五十多年了,我还是喜欢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现在永丰村的幸福变化都牢记在心里了。”五十多年的岁月,在他眼里云淡风轻,仿佛只是一朵云,在他的口中轻轻地飘过,即将飞到那渺不可知的山的另一边。
永丰村稻田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永丰人坚守着这一片土地,保持着对这一片土地、对粮食最朴实而真挚的感情,永丰人满怀热爱,挥洒激情,以耕耘者、奋斗者的姿态,向土地致敬,为奋斗礼赞,在沃野田畴间谱写出一章章浓墨重彩的丰收诗篇。
夕阳西下,倦鸟投林。我们循原路返回来的时候,有皎洁的月光从树枝的缝隙间穿透出来,给大地洒下一抹耀眼的明亮,清凉的晚风从远处轻轻地吹拂过来,田野的四周时远时近地传递出或轻或重的悠悠蝉鸣声。在稻花的阵阵扑鼻香气里,近处的稻田和荷塘里也不时传出一声声清脆明亮的蛙鸣,似乎也在述说着“永丰,永丰,永远丰收。”蓦然地,我恍然大悟,忍不住重重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这不就是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在词里所吟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那一种意境吗?
站在这片富饶而又多情的土地之上,我突然明白了:今年不仅仅又是一个丰收年!而且,这丰收的故事还将继续豪迈地书写下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作者简介】
李志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郫都区作家协会主席,先后在《当代文坛》《陕西文学》《辽河》《朔方》《西南军事文学》《草地》《散文诗世界》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有多篇文学作品被《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笔底波澜——四川省记者散文随笔选》收录。曾获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成都市人民政府第六届“金芙蓉文学奖”、“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奖等各类文学奖项2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