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教育 >新闻详情

教育榜样的力量! 达州市通川区5名教师的分享感动全场

2024-09-11 14:42:12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万川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杜静

四川经济网达州讯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9月10日,达州市通川区召开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通报表彰2024年度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5个集体和371名个人。会上,基层教师、援彝代表、名校长、硕博引进人才等5名优秀教师分享各自的教育路,他们的故事感动着台下每一名观众,也激励着通川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达州市高级中学教师刘川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老师,这是教育人的共同使命和职业追求。”刘川认为“满意的教育”必须用成绩说话,因此,他演讲时就列出今年达州市高级中学的高考战报:重本上线261人,比去年净增44人,本科上线956人,比去年净增389人……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饱含着刘川与同事们的汗水、心血,以及已成熟的教学经验:教师要以“德”为先,做自我生命的“修炼者”,先做一名大写的“人”,再把每一堂课教到学生的心里去。以“爱”为本,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带领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望到更远的远方。以“研”为策,做教育改革的“孤勇者”,教师孤心钻研课堂、课本、德育、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

会上,与他的分享同样精彩的是2023年全省小学入选首批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达州市通川区七小新锦学校校长王仕斌。

王世斌.jpg

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王仕斌

王仕斌表示,在33年的从教路上,从山村“孩子王”,到教坛的“耕耘者”,再到成为名校长后争做教育的“引路人”,与通川区基层教育事业一起攻坚克难,立志在通川基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进。

虽然王仕斌年仅40多岁,但是已是同行们眼中“年轻的老校长”。他从教至今,笔耕不辍,写下20万字的读书笔记,主持研究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9项,出版个人教育专著两部。

教学教育上,王仕斌大胆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挑战,自创“六步教学法”,发现每一名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闪光点。他说,“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就是一束教育的微光,汇聚起来,就是满天星河,一定会让通川教育熠熠生辉。”

据了解,王仕斌自2018年成为全省首批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以来,发挥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多次邀请专家和工作室成员到通川各学校进行校园巡诊,破解教学教育难题。同时,还多次带领通川区青年校长到川渝等地考察、交流,传播通川声音,展示通川形象。

如今,在通川这片基层教育沃土上,有一大批青年校长和优秀教师正茁壮成长,5名现场发言人中唯一的乡村教师代表石超就是其中之一。

石超.jpg

通川区乡村教师石超

1999年,石超在通川区碑庙镇锣鼓村小学任教次年,罹患肝硬化并伴腹水,虽经治疗有所好转,但仍无法工作。听闻自己带的班级没有新教师,由其他教师轮流顶替上课,他申请带病上课。同年秋,另一个村小学,因位置偏远,无教师执教,石超就去到这个最偏远的学校任教。

“那里当时校舍简陋,山上常停电,作业需放学后,趁白天有光,饿着肚子改完。山上学校缺水,放学后就下山去担水。”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没让石超放弃教学,但病魔却始终伴随他。2002年冬,他患肝癌进行肝移植手术后,因不忍离开心爱的讲台,至今坚守在碑庙小学。

坚守初心,躬耕教坛,石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师的责任担当,也惹得会场不少观众偷偷抹眼泪。台下,一名乡村教师代表感慨地说:“石老师被病痛折磨仍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值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为他点赞。”

李大江.jpg

援彝支教教师代表李大江

援彝支教代表、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教师李大江表示:要对得起每位家长,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我曾教导过的一名叛逆少年,他足球训练场上不认真、文化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脑子里只想去打工。经走访,了解到他家庭困难,无心学习。”会场上,李大江讲述起三年援彝教学生活。当时,他带着这个娃娃去工地体验打工生活,让他转变原有观念,重回教室、认真学习,成绩逐步上升,并成为学校足球队的主力。

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言传”,而是以身入教的“身教”。

李大江讲述的另一件事,让台下每名倾听者都为他竖起大拇指。2021年7月1日,他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代表登临天安门城楼,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站在城楼观礼台上,现场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他说:“这次经历坚定了我为教育奉献终身的初心。”

田顺静.jpg

硕博引进人才田顺静

田顺静是达州市首批引进的硕博人才,12年前,她从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引进计划来到达州高级中学的教师岗位。通过青年教师“传帮带”、红烛杯等培养机制,逐渐成长为学校学科带头人。

在田顺静的历史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数字组合,而是一次次参与性极强的游戏,一个个诙谐幽默,又蕴藏智慧的故事。

田顺静还担起学科教学课题攻坚“尖兵”任务,主持学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例在202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学科典型案例,并全国在展播。面对众多教学成果和奖励,以及表彰和荣誉,她说,一名教师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追光前行、最实的努力是向下扎根、最美的姿态是向阳生长、最高的智慧是知行合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