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9月初,位于成都80公里开外的大邑县,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二期智能交通装备制造项目正火热施工中,新项目在明年1月全面投产后,将通过信息化主动指挥,实现从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全过程的智能化生产,而支撑新厂房建设的则是成都为远星橡胶提供的金额达9900万元设备更新再贷款,这也是成都市首笔设备更新再贷款,目前已到位资金4600万元。
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设备
“自从今年国家在工业领域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后,我们就随时关注这一政策的利好,向指定金融机构申请了这笔贷款,没有想到这笔贷款很顺利贷出,直接就解决了企业设备更新及智能数字化建设的资金缺口,大大提升了公司生产线的转型升级,实现产品从销售、生产、出库一体化的智能控制,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公司在国内外轮胎市场的产品竞争力。”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项目投产后,将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约13.6亿元、税收约1亿元,年产高性能子午线轮胎1000万条。
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的案例只是成都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赋能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改出新活力
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成都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都市积极行动,5月制定出台了《成都市以大规模技术改造带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并先后发布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等4个子方案,旨在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绿色低碳改造、安全生产技改”四项行动,一体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引导企业“改出新活力”,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工业累计新增设备投资超2100亿元,为成都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其中,在先进设备更新方面,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推动中嘉汽车全新新能源乘用车技改等266个项目生产线整体升级改造;在“智改数转”方面,推动成都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为设备更新注入活力,推进1265家规上企业达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1级及以上;在绿色低碳方面,实施成都冶金实验厂有限公司节能降碳改造等28个项目更新改造,已完成投资16亿元。开展节能降碳更新改造,1—6月,重点用能企业(100余家)完成变压器等用能设备改造400余台,推动20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培育名单。在本质安全方面,加快推动452家工矿商贸重点企业完成安全风险在线监测设备升级改造,超前完成全市25948户“瓶改管”“瓶改电”改造任务。
四川轮胎橡胶公司更新后的设备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提出了“到2027年底,全市工业累计新增设备投资超2100亿元、较2023年增长25%以上”的总体目标,锚定高端、智能、绿色、安全四大方向,统筹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完善构建了“1+4”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任务、项目、供需、政策4张清单。1—7月,对照“启动实施设备更新项目400个,新增设备和技改投资超400亿元”的2024年度目标,启动设备更新项目415个,提前完成预定目标;实现工业技改投资263.2亿元,同比增长27.8%,完成年度计划的65.8%。
探索“微技改”
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
8月13日,四川省政府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督查调研发现主要经验做法的通报”中,对成都市支持工业企业实施微技改的先进经验进行通报。
“此举,标志着成都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为全省做出了有益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在‘不敢改’‘不会改’上积累了经验,激发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一位经济观察人士这样表述。
为破解中小企业设备更新难题,成都提出探索开展“微技改”,支持企业实施一批投入小、周期短、成效好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如鼓励企业实施“设备换设备”等投资规模小的设备更新,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等“设备治哑”。
新津事丰一次性输液器组装包装成套设备
一大批成果由此得以显现。作为小微企业的成都八九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2.06万元的射频微波电子器件数字化改造,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按照10%的标准,给予5.21万元补助,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500万元,利润60万元,纳税30万元。“我们投资800余万元,对航空及汽车制造用高效切削刀具生产线进行改造,政府按照10%的支持标准,给予80余万元补助。”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都欧珀琅精密工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改造,预计每年新增高效切削刀具20万支、营业收入3120万元、利润346万元、纳税490万元、就业20人。华融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推进全国首台套国产片状氢氧化钾定制化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等设备的上新,降低了企业成本,每年节省生产成本超300万元;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环节各设备完成更新后,产品交付时间将缩短近一半;提升了产品品质,产品优等品率将从99.2%突破到99.5%。
天味食品智慧工厂
据统计,1—7月,成都全市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239.9亿元,同比增长64.4%,其中“微技改”项目占30%。同时在企业数字化改造上,预计今年将完成200户左右试点企业数字化改造目标。
项目与政策叠加
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为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成都首先是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其次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在做实项目储备上,成都坚持“自上而下”牵引与“自下而上”策划并重。截至目前,已储备新型技改项目755个,设备投资868.2亿元,其中,“设备换设备”“单点技改”等“微技改”项目396个,总投资16.8亿元。同时,摸排梳理全市43个产业项目纳入全省备份清单,策划储备“两重”项目14个,总投资172.35亿元。
新津银鹭自动化生产线
在政策措施上,则是强化金融服务功能,用好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改专项再贷款以及省级工业设备更新等政策工具。据介绍,成都市已于今年5月率先推出了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金融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贷款利息不高于30%的比例给予贴息,单户企业每年最高贴息2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在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相关活动时产生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企业享受政策性金融产品可推动企业融资利率平均降低1.2至1.5个百分点。
同时,成都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再贷款、地方专项债等优惠政策,组织推荐73个工业项目申报超长期国债支持,首批81个项目通过工信部设备更新再贷款审核。总投资406.9亿元,贷款需求191.7亿元,获批项目数量、总投资额、贷款需求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
此外,成都还优化要素供给服务,健全企业服务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诊断咨询、供需对接、座谈沙龙等“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系列专题活动。收集首批设备更新需求企业(项目)350个,总投资388亿元,共计11万台(套),优质产品近600类、产能超36万台(套),其中,明确提出需“成都造”产品3000台(套)。加强融资保障,举办“惠制造”等融资对接专题活动12场,引导本地金融机构为1255户设备更新中小企业提供171.81亿元贷款支持。
成效显著
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成都的设备更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到2027年,成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这些成效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成都贯彻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成效,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川轮胎橡胶公司更新后的设备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积极抢抓国家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为重点,铆足干劲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级各类资金支持“大盘子”。二是建立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机制。通过线上实时发布更新清单、线下定期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增强工业企业精准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积极性,促进供给和需求高效匹配。发布一批供需清单和政策清单,签约一批重点项目,有效提升“成都造”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设备更新差异化需求开展供需专题对接,组织供给侧企业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形成“1+N ”的供需对接新模式。三是坚持服务优化,切实抓好政策落地。抓紧出台《成都市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申报门槛,鼓励工业企业采用融资租赁设备方式开展技术改造,支持链主联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实施设备更新,最大限度释放政策叠加效应。吸引更多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挖掘企业设备更新潜能,优化完善审核流程,确保政策高效直达企业。
(四川经济网记者 苏俊)
(图片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