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德阳:城市进位背后的实力跃升

俯瞰德阳城市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

快慢之间,百强城市迎来大“变阵”——

8月28日,华顿经济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首次发布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价值表,德阳入围百强。

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价值表

 在该榜单发布前一个月,7月30日,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率先在上海发布,这是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十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德阳新晋为百强城市,首次上榜即位居第87位,四川省内第3位。

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据了解,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以上年度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排名前115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GDP、储蓄和财政)和软经济指标(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百强城市。上榜的城市可谓是全国城市中的“尖子生”。

时间轴再向前,今年6月,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研究报告《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德阳位列2023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第71位,与2020年相比提升18位。

2024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连续跻身三个百强榜,德阳做对了什么?

城市进位源自“硬核”支撑。“德阳2024年上半年多数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国省。”德阳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玉芳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8.0%,分别比全国、全省高3.0、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分别比全国、全省高9.2、9.0个百分点。

德阳,既有量的跃升,更有质的突破。

透过德阳2024年的发展卷轴,可以窥见品质跃升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耐力与定力,是一座城市奋勇争先的决心和恒心,是全市上下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必然结果。

德阳城市美景

从入围与突围 看德阳争抢拼气质

这是德阳首次进入“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能进入全国百强的城市,无一不是“优等生”,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一手”甚至是“有几手”,竞争愈加激烈。

入围百强这个“第一梯队”,是德阳一个新起点。

如何突围进位?站高谋远,追光逐梦,德阳全力“争、抢、拼”,认真答好这道必答题。

争什么?奋勇争先,实心干事。

抢什么?抢抓机遇,科学作为。

拼什么?拼精气神,拼新质生产力。

争抢东西部产业转移承接机遇,实心干事下“先手”,德阳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数字经济新蓝海为代表的新型产业。

202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德阳以绿色发展为根本,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刷新自身进位纪录,书写了经济发展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一次大跨步的战略式“突围”。

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德阳全力构建“源网荷储”全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以风电、水电、核电、火电、氢能等为主的“源”端装备,以先进电网装备为主的“网”端装备,以充电桩、节能电动机等为主的“荷”端装备,以抽水蓄能、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电池等为主的“储”端装备。探索建立“头部+配套”“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等成德模式。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智改数转”首个大型“链式”转型项目

2023年,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式启动建设,新招引的欣旺达动力电池、川发龙蟒锂电新能源等一批投资上百亿的项目加速落地建设。

同时,德阳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加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研制飞轮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地热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标志性产品。2023年6月,由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F级50MW重型燃机实现并网发电,使我国成为继瑞士、美国、德国、日本之后能够自主量产主流重型燃气轮机的国家,实现了与国外先进企业同台竞技。

2023年,德阳开展了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突破核心部件装配、大件加工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瓶颈,东方电机“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特变电工、东方电气等3个项目入选四川省“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

依托头部企业在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等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德阳正在借助成都空港枢纽、成德“两港一体化运营”,搭建“通道+物流+产业”平台,推动企业抱团出海,开辟海外市场、拓展贸易版图。截至目前,“德阳造”产品已成功打入170个国家和地区。

德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了750亿元,为国家清洁能源建设作出了德阳贡献。2023年,德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第一,上榜数字经济百强城市、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开辟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德阳路径”。 

由此不难发现,德阳跃升进位,是实心干事、科学作为下的水到渠成。

国内首台自主可控F级重型燃机G50转子吊运

从量变与质变 看德阳现代化路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德阳的现代化路径重点表现在两个“变”上。

先看一看显著的经济“量变”。

以时间为经,纵向观察,从2018年的2000亿元,到2023年的过3000亿元,德阳GDP五年增长1000亿余元。

2024年上半年,德阳GDP同比增长8.0%,分别比全国增速高3.0、比全省增速高2.6个百分点。

再来看一看产业的“质变”。

2021年,工业生产稳中有进。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两年平均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6%。从主导产业看,规模以上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医药食品产业增长13.8%,通用航空产业增长13.8%,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增长11.4%,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0.4%,先进材料产业增长7.0%。

2022年,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3+1”主导产业比上年增长4.5%。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产业比上年增长11.0%。数字经济产业比上年增长5.9%。

2023年,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5%。从“3+1”主导产业看,规模以上“3+1”主导产业比上年增长9.7%。从高技术(制造)产业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产业比上年增长13.6%。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燃汽轮机增长113.4%。这一年,德阳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数字经济百强。

梳理“量变与质变”这两个脉络,能清晰地发现,2021年以来,特别是2022年以来,德阳主导产业发展稳步前行,数字经济、通用航空、先进材料等产业里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

质变为重、量质齐变,德阳GDP的外在增长和内生变化,不仅生动诠释了德阳经济高质量“提质进位”,也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德阳探索行稳致远。

G50燃机盖缸

从再变与再新 看德阳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德阳,又一次站上起跑线,在再变与再新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德阳造”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部件示意图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链群,支撑建设关键产业链必要备份和国家战略腹地城市。

从曾经的传统产业为主,到如今数字经济、机械装备、材料化工等主导产业“数箭齐发”,再到新兴产业培育,德阳每一步都蹄疾步稳。

在制氢领域,德阳成功实现海水直接原位电解制氢、生活垃圾气化制氢等技术;在储氢领域,成功研制出45MPa和90MPa固定式整体无焊缝高压大容积储氢罐;在燃料电池领域,成功研制国内首套100kW等级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系统……德阳氢能产业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在无人机领域,目前,德阳正围绕通用机场建设、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培育、产业配套环境完善四个方面,谋划提出11项具体任务,重点聚焦有/无人机整机制造、无人机反制对抗和地面保障设备等方向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同时,德阳将推动什邡市、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联动打造德阳市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将低空经济产业打造成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德阳编制了《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德阳)建设方案》,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要素产业先行区、建设西部数字现代治理标杆城市的样本区。力争到2027年,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数量达到3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培育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建设特色应用场景10个以上,建成智能制造、数据要素市场化、民生服务等典型示范工程5项以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德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德阳将以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和中国装备科技城为牵引,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扎实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着力培育一批标志性产品、“专精特新”企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关键产业链必要备份和国家战略腹地城市。

不断突破既往、超越自我,在高质量成为“GDP3000亿之城”后,德阳依然以奋进姿态“再出发”。

在全国百强城市这个“第一梯队”里,德阳这位“新同学”,将继续带来怎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图片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