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9月27日,第三届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在成都开幕,“中国甜食之都”首次亮相。内江近300种、超6000件“甜品”“甜果”“甜饮”“甜菜”等产品参展。
就在一周前,在第十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期间,品种丰富、“甜”香四溢的内江特色农产品同样引来众多采购商和游客的关注。
内江故称“汉安”,美誉“甜城”。《汉安竹枝词》曾经写道:“天下蜜饯出汉安,人间美食在甜城。坊间妇孺煮蜜饯,始信汉安是甜城。”
对于这一座因甜得名的城市,甜既是产业,也是日常,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这座城市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跑出“加速度”,以澎湃“内力”不断推进自身发展,在甜城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制了一幅又一幅令人瞩目的甜蜜画卷。
向“新”求“质” 酝酿甜蜜产业
曾经,高度发达的糖业,支撑起内江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史。时过境迁,当糖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甜蜜仍流淌在内江这座城市的血液里。
进入新发展阶段,内江经过不断探索,提出发展“甜味+”产业,打造“中国甜食之都”。
从“黄老五”花生酥到无花果系列产品,从“赵老师”花生酥到资中血橙系列产品,从旺旺休闲甜味零食到天丝红牛……如今,细数内江甜味食品,“甜蜜”产业多点开花。
甜蜜文化基因,哺育出“甜蜜产业”。
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内江市以“做大工业”为总目标,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为主抓手,大力发展“页岩气+”“钒钛+”“甜味+”“装备+”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引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居全省第四位,为近年来最好位次。
作为国家老工业城市,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内江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川威集团位列2024四川制造业企业第三名,建成全球首个冶炼钒钛磁铁矿氢基竖炉中试示范项目,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钢铁新生态绿色化。
“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江市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中铁隆昌、金鸿曲轴等企业达到L3级智能制造领航能力,引领和带动同行业发展。
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内江市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富乐华、长川科技、汇宇制药等众多企业成为内江工业新名片。今年1—7月,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2%。
内江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2.5:13.0:24.5调整为16.5:31.1:52.4。
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粮食总产量174.3万吨,拥有“中国黑猪之乡”“中国鲶鱼之乡”“中国白乌鱼之乡”“中国西部鱼米之乡”“中国血橙之乡”“中国无花果之乡”“中国天冬之乡”7张国字号金字招牌。
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攀升,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外包、现代文旅、特色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
“美乡优城” 绘就城乡甜美画卷
千里沱江穿城而过,留下“九曲十一弯”美景,诗仙李白在此留下名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放眼今日甜城,“内江蓝”频频出圈,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城市面貌持续更新,公园、绿地范围不断延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加快形成。
近日,内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邻里中心项目正火热建设中。项目现场,塔吊设备不停旋转、混凝土运输车来回穿梭。
作为内江首个邻里中心,该项目包括商业综合体、社区康养中心、幼儿园、运动健身步道、海绵绿地等,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娱乐+康养+教育”的生活配套服务,打造公园式邻里中心标杆。
走进隆昌市光辉村,映入眼帘的仍是一幅生机勃发的美丽山水田园画:山坡上,一条如长龙般的休闲步道蜿蜒向前;山坡下,白墙青瓦红檐的川南民居错落有致。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江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镇化率提升至2023年的52.57%。近年来,内江市推进城市更新、聚力农村面貌改善,锚定“美乡优城”精准发力,从城市到乡村,蝶变让人欣喜。
擦亮“幸福底色” 书写民生“甜蜜答卷”
位于市中区梅家山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静静地诉说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修建历史。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再到四川第一条出川高速铁路——成渝高铁,交通“大动脉”在内江穿境而过,这里见证了蜀道变通途。2023年12月26日,成自宜高铁正式开通,内江再添一条高铁,成为四川省首个“县县通高铁”的市州,昂首跨入“全域高铁”时代。
飞驰的高铁在便利出行、改变市民生活的同时,快捷的交通也为内江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
位于市中区的大自然湿地公园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圈儿”,前来游玩赏景、拍照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
以美丽内江建设为统领,内江市积极探索流域治理新模式、新路径,连续两次纳入国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11条黑臭水体改造建成了生态公园。2022年,内江12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首次实现了全面达标,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二类,2023年内江再次实现水质优良率百分之百,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山清水秀、人水城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格局加快构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拔地而起的教学大楼、装备完善的实验室、标准化的体育场、先进的远程教育课堂……漫步内江六中、内江二中新校区,看到的是日益完备的教育设施,感受到的是翰墨书香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切的领域,内江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甜蜜。2023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01所,拥有公共图书馆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镇(街)文化综合服务中心120个。
内江市财政投入医疗卫生支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6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43.72亿元。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2023年,内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4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9元。
甜美的风景、甜润的文化、甜蜜的生活,展望未来,内江将与大家共享甜蜜机遇,共创“甜美”未来。
四川经济网记者 毛春燕 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