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以李劼人之名聚文学之光 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蓉举行

2024-10-19 10:17:47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朱琴宇责任编辑:杨璐审核:刘艳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 乔薇 文/图)10月18日晚,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成都日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社会组织学院举行,散文奖、文艺评论奖、诗歌奖、杰出贡献奖悉数颁出。李舫、祝勇、叶延滨、谭楷、李明泉等“文学大咖”,以及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秘书长王琴珍等国内知名副刊的相关负责人共同见证这场文学盛宴。

颁奖典礼现场

“成都需要这样一个奖”

“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需要这样一个奖”

今年4月,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与成都日报合作策划设立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设置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三个类别,面向全球华语作者公开征稿。征稿信息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全国文学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各类优秀作品从各地“纷至沓来”。

经过初评和终评,最终有8件作品摘得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其中散文奖4件,文艺评论奖2件,诗歌奖2件。同时,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特别设置“杰出贡献奖”,共有10位多年以来对天府文化深耕细作的作家及新闻人获奖。

微信图片_20241019102219.jpg

为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得主颁奖

“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旨在通过文字的力量,更好地铭刻李劼人的精神风貌,记录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同时鼓励广大文学创作者以创新的表达方式,继续传承和发扬李劼人的文学精神。”活动现场,颁奖典礼主持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委会副会长周东将“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设立缘由娓娓道来。

阿来、邱华栋、李致、谭平等多位文学名家通过视频的方式为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打call。“成都有两座茅屋,一个是杜甫草堂,一个是李劼人的菱窠。从浣花溪到菱角堰,杜子美与李劼人跨越时空的交流绵延至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说,“用文学大师李劼人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文学奖项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要把这个奖项久久为功地办下去,把李劼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表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将有力推动成都的文学、文化、文艺的发展。“成都的当代文化特别丰富,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拿起笔写作,希望他们都能通过这个平台绽放光彩。”

李诗云(右)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文艺评论奖得主张义奇(左)颁奖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报人、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字如锦江之水,滋养了天府之国的文化土壤。活动现场,李劼人的嫡孙李诗云深情回忆道:“他(李劼人)是我慈祥、可爱的祖父,我在成都的‘菱窠’与他一起生活了六年多。”他认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不仅是对祖父李劼人文学遗产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广大文学创作者卓越成就的鼓励与肯定,激励着后来者勇攀文学高峰,追寻心中的文学梦想。他希望“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能够成为推动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凸凹(右)上台领奖

“成都需要这样一个奖,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需要这样一个奖。”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凸凹动情地说,“我的作品《东安阁——为迎成都大运会而作》,能与‘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搭上界、挂上钩,不是说我写得有多好,而是这个奖让我获拥了一个新的观景平台,因为这个奖里有李劼人的光芒,有环绕成都的母亲河锦江的有力加持与滚滚推送。”

从成都眺望文学的远方

让城市气质和人文气质在笔下交相辉映

作为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在活动现场带来“城市气质与人文气质”主题演讲。李舫表示,李劼人的作品,是成都、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反映了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融合与创新。在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对土地的深沉热爱,对民族命运的执着关切。

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带来主题演讲

“作为作家、诗人、评论家,我们的获奖者责无旁贷地通过文字,立文以道,训正理宣,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奉献给人民,以见思想、见观念、见精神的作品,自信、自立、自强于世界文学之林,让世界看到中国风骨、中国风度、中国风格。”在李舫看来,“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不仅是一种写作态度,更是一种精神激励,也是一种价值指引。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的核心价值——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传承文化、勇于创新永远不会改变。李舫深情呼吁,“让我们以‘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为契机,共同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让文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城市的气质与人文的气质,在我们的笔下交相辉映,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秘书长王琴珍

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副刊等平台的培育。在王琴珍看来,报纸副刊始终与文学紧密相连,不仅是文学作品展示的窗口,更是文学思想交流碰撞的舞台,为读者与作者搭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王琴珍表示,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自征稿起,便汇聚了众多文学界的佼佼者,更吸引了无数文学新星的踊跃参与,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都日报《锦水》副刊已陪伴读者度过62年的岁月,它见证了天府文脉的绵延,培育出了一批批本土优秀作家,为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越办越好,成为推动当代文学的重要助力。”

“锦水秋林绘长卷,城东菱窠文意浓。”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表示,成都日报《锦水》副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发出文学的强音,展现了成都的活力与魅力。通过这些努力,锦水《副刊》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成都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文学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颁奖仪式现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散文奖得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分享了他的获奖感言。祝勇说:“我曾获过若干文学奖项,但是这次对我来说具有非常的意义,因为它是与李劼人联系在一起,与李劼人热爱的成都,与李劼人生活过的锦江联系在一起。”祝勇认为,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缔造了波澜壮阔的“大河三部曲”,他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紧紧扣合着这座城的命运,记录着土地、人民的情感脉动。“我会在它的激励下,在李劼人所代表的文学精神的滋养下,写出更加丰沛文字,回馈给像悠悠大河一样深沉而壮阔的生活。”

李舫(右)为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散文奖得主李银昭(左)颁奖

“李劼人不仅是成都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一个报人。作为一个媒体人,今天获得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散文奖,尤其高兴。”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散文奖得主李银昭分享,他16岁从川中丘陵来到成都,从一个青涩少年到成为作家、报社总编,所获得的一切,都得益于成都,都得益于锦江。“其实,人与一个地方,比如一个城市,一个村庄,甚至一条河,一个山头也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缘。这次获奖的文章是写锦江的,我几次搬家也都一直在锦江两岸,这一河锦江水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走来,锦江是我的风水。我将继续书写锦江,让根植锦江大仁大爱、成都丰厚历史以及天府之国人文底蕴的大城小事,被铭记,被传颂。”

文学沙龙

活动当天,祝勇,蒋蓝和《杭州日报》文体副刊中心主任助理张磊还在现场开展了一场文学沙龙,畅谈文学在彰显城市历史和城市活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未来每两年举办一次。

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获奖名单:

散文奖

祝勇:《一个人与一座城》,刊发于《光明日报》2024年5月10日

李银昭:《心似锦水流》,刊发于《成都日报》2024年8月20日

雍也:《天府的笑颜》,刊发于《成都日报》2024年7月30日

姜明:《与汉字对视》,刊发于《四川日报》2024年9月20日

诗歌奖

凸凹:《东安阁——为迎成都大运会而作》,刊发于《成都日报》2023年7月18日

李铣:《阿坝的阳光》,刊发于《成都日报》2024年1月23日

文艺评论奖

庞惊涛:《看见另一个宋朝:读〈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刊发于《四川日报》2024年3月1日

张义奇:《“大河三部曲”的修改与重写》,刊发于《成都日报》2024年9月24日

杰出贡献奖

王火

李致

谭楷

邱沛篁

叶延滨

刘道平

侯志明

钱声广

米瑞蓉

芶显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