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编者按
在中国的西南,有一条大江,从大西北的唐古拉山脉出发,一路奔腾,经青海、西藏、云南,最后在四川宜宾与岷江汇流,长江至此始称长江。
这条大江,就是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
为探寻大江之韵,继2023年四川经济日报社携手五粮液成功开展了“大江之韵 探寻岷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之后,2024年,四川经济日报社再次携手五粮液组织开展“大江之韵 探寻金沙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探寻金沙江与沿岸城市经济、历史、文化、产业等元素之间的深刻关联。
今年5—6月,四川经济日报社派出采编团队,从宜宾出发,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先后深入四川宜宾、凉山、攀枝花、甘孜,云南迪庆、丽江、大理、昆明、曲靖、昭通等金沙江流域沿岸10个市(州)、30余个县(区、市)。经过前期深入调研采访,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探索文明的源流,怎能忽视河流尤其是大江大河的作用!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作为中国最长河流长江的上游,金沙江起于唐古拉山的雪山融水,从青藏高原倾泻而下,逐渐汇聚成惊涛骇浪,然后在藏、川、滇蜿蜒奔流,干流辗转2300多公里后,在四川宜宾中心城区合江门处,与岷江合二为一,汇成浩浩汤汤的长江。由此,经“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扼三江而通楚越,直抵大海。
亿万年的滋养,让宜宾成为金沙江流域发展最强劲的城市之一。
金沙江(左)与岷江(右)在宜宾交汇为长江
汇江向海 千年烟云间 “长江首城”风华流转
金沙江,携青藏高原之雄奇,从海拔5000多米唐古拉山脉源头,至海拔260米的宜宾三江口(水位站水尺零点高程),水能落差巨大。在现代水电开发技术的赋能下,其巨大水能转化为近现代文明之光——电,点亮城市的繁华。
2024年5月,探访小分队出发前在宜宾三江口合影
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和长江上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大型水电站,跨越1800多公里,总计110台水轮发电机组接续运转,总装机容量达7169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突破3.5万亿千瓦时,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作为金沙江、岷江的终点,和长江的起点城市,宜宾早在6000年前就有氏族部落繁衍生息。
千古奔流的金沙江,也见证了宜宾建城2200多年来的历史,和僰道、戎州、义宾、宜宾、叙州(叙府)五次最有知名度的城市更名变迁,从西汉时期的僰道建城,到唐时周边少数民族“慕义来宾”、置戎州都督府书写“半壁西南古戎州”的华彩,到北宋时按《孟子》“义者,宜也”改“义宾”为“宜宾”,再到明清时期川滇商贸、滇铜京运造就下的“填不满的叙府”。
在宜宾穿城而过的金沙江
宜宾,这座“适宜四方宾客”之城,金沙江两岸,自古就是民族汇聚、文化交汇之地,五尺古道见证了民族融合,茶马互市推动了交流互通。几千年来,南方丝绸之路这条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自长江首城宜宾启程,直抵云南,又在千年烟云间,从云贵高原辗转大洋,连接欧亚大陆腹地最古老而又灿烂的文明,不断周流物华天宝,飘洒文明花雨,书写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史诗传奇。
酒都宜宾,三江汇流
厚重的三江文化,赋予了宜宾人开明开放、大气谦和的精神特质和向海图强、扬帆致远的胆识气魄,并以昂扬“驻守长江头、工作争一流”的精气神“逐立上游”。2023年,宜宾市地区生产总值3806.64亿元,比上年增长7.5%,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总量居全省第2位,大部分经济指标和关联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川滇交界地带的金沙江干热河谷
金沙江流域,还是我国西南地区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的核心腹地。“金沙江从源头到宜宾三江口汇入长江,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如高原、峻岭、湖泊、沼泽、荒漠、森林、草原、平原,栖息有各种飞禽走兽,生长着各类奇花异草,构成了色彩斑斓、赏心悦目、俊秀雄奇、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蒋德均说道。
中华鲟标本
以金沙江畔的宜宾市屏山县为例,这里地处乌蒙山余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浓雾较多,湿度较大,土壤肥沃,是明清时期金丝楠木的主要出产区。《明史·宋礼传》《大明一统志》记载修建故宫所使用的金丝楠木,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宜宾屏山。楠、樟、梓、椆并称为四大名木,楠木居首,而金丝楠木是楠木中品质最高的门类,是古代皇家“御用”木材。
屏山县图书馆馆长王浩全告诉记者,从三国章武三年(223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留屏山县,屏山地域先后设马湖县、马湖州、马湖路、马湖府等,与“马湖”之名有关的年份长达1488年。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发现,明清时期四川共外运金丝楠木约45000余根,其中仅马湖府(府治屏山县)就外运超过25000根。
金沙江畔的马湖府古城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认为,探寻金沙江,需要从自然、人文、民族三个地理维度相结合,离不开这条大江润泽下的土地、植被、人等。“比如,川南城市宜宾,狂野的金沙江与温婉的岷江在这里交汇成长江,刚柔并济间,让这片土地的历史演进体现出了高度的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这种融合太漂亮,充满了故事。”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通过金沙江水电开发、五粮液等‘国家名片’,把金沙江流域这片古老的‘不名之地’,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带进了新的发展境地,未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必将成为文化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源泉。”蒋蓝说。
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烟云间,风华流转,历久弥新。
融酝和美 “大国浓香”五粮液在金沙江畔踏出关键一步
“长江首城”宜宾,有着“中国酒都”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在三江润泽下,几千年来,宜宾人在酿酒种茶的辛勤劳动中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长达4000多年酿酒史,孕育出了独特的酒文化。其中,五粮液这杯传承逾千年的“大国浓香”,生于斯,长于斯,与这座城市、三条大江,相互依存,彼此成就。
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
金沙江与岷江相汇的中间地带,是2200多年前宜宾城市的起点。城区一条名为鼓楼街的巷子里,远远地飘出浓浓酒香。这里是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朱红门面,明清建筑风格,曾是典型的“前店后坊”。
这座古酒坊,与利川永、听月楼、天锡福、刘鼎兴、钟三和、张万和、全恒昌另外7大酿酒古酒坊,共同组成了五粮液501酿酒车间。不间断使用了700余年的元明古窖池群,里面有着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并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并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古窖泥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是馆藏的唯一一件“活文物”。
长发升古窖池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窖池使用的时间越长,酿出的酒品质也就越好。泥窖作为浓香型白酒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粮食的发酵。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窖池和窖泥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菌群。这些菌群经过长期不间断的驯化和优选,在代代延续的过程中不断繁衍进化,并在老窖池的窖泥中逐渐形成庞大而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从而成为影响着浓香型白酒品质的风味密码。
如果说501车间是五粮液人引以为傲的“镇厂之宝”,那么,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宜宾城区金沙江南岸首次扩建的酿酒车间,则是五粮液从古酒坊走向世界名酒非常关键的一步。
位于宜宾城区南岸金沙江畔的五粮液503车间
1960年,五粮液金沙江南岸酿酒车间(五粮液503车间)完成第一次扩建,构成了五粮液酒厂的最初规模。
与此同时,503车间酿酒工匠们也开始了最初的行业微生物工程尝试——探寻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把501车间明代古窖池群中对酿酒有益的微生物“接种”到新的窖池中。
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503车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培育并保护了大量珍稀的活态微生物群落,为中国白酒从传统小型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中国白酒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的雏形。
走访五粮液503车间明代古窖泥活态保护展馆
七百余年古窖池群酿造,天地之精华滋养,匠艺活态技术传承,构成了五粮液独特的风味密码,也成为五粮液名扬至今的坚实基石。从古至今,五粮液古窖池群的使用从未间断,五粮液古法酿造技艺的承袭从未间断,五粮液工匠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五粮液对卓越品质的追求从未间断。五粮液品质始终如一的活态传承筑牢了五粮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并成为了川酒数千年赓续传承的集大成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李银昭,对五粮液的“明代古窖池活态保护”印象深刻。“古窖池活态保护,让我们看到了五粮液对岷江、金沙江流域和长江上游的山脉、土壤、气候、动植物等深入研究的成就。在当下这个更看重‘未来’的时代,五粮液却在不断思考其一路成长起来的‘来路’和‘过去’,从几百上千年前古代酿酒人只知道老窖泥好却不知其所以然,到后来知道酿酒微生物的存在,再到现在五粮液在白酒风味领域的众多科研成果,这种埋头做事,努力讲好酿酒的粮、种粮的土、灌溉的水、筑窖的泥等一滴酒‘来源’的故事,让我觉得其正是体现了五粮液人的大智慧。”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文 赵旭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