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刘婕)在“双十一”购物节来临之际,电商平台应依法履行主体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在尽情享受购物所带来的愉悦与便利的同时,亦需对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保持警惕。11月4日,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发布“双十一”平台合规指导和消费提示。
选择正规平台,防范交易风险。消费者应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平台、网店,注意区分自营和平台内经营者,关注公示的营业执照和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阅览查看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等相关信息,慎重选择由第三方跳转的购物链接,不要购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
多平台比较,理性辨识测评信息。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提示显示,面对网络空间海量信息,“第三方测评”成为消费者网购决策的参考,许多人养成了“买前看‘测评’”的消费习惯。“第三方测评”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提前拟定购物清单,按需理性消费。消费者切忌冲动消费,不要被“优惠”“折扣”“便宜”“返现”等字眼冲昏头脑,不要因所谓“凑单”而忽略实际需求,盲目购买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和资金浪费。建议消费者拟定购物清单,根据需求购买,避免超出经济能力。
多比多看货比三家,警惕套路陷阱。消费者不要相信绝对化用语的广告宣传,也不要被明显低价位商品宣传所误导,谨防先涨价再打折,虚报特价揽客,实施有价无货的侵权行为。下单前要了解清楚促销规则和其他消费者对商品及卖家的评价等相关信息,如发现大量相似评价等虚抬商誉的方式进行促销的,请谨慎下单购买。
慎重直播购物,关注商品信息。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尤其要谨慎,直播时易制造“低价”“爆卖”氛围,消费者要对夸大宣传、虚高原价、低价名牌等商品保持警惕,要挑选有质量保障的正规商品。
警惕非官方推送,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非官方的短信、朋友圈、陌生网页、弹窗邀请、搜索引擎等推送的高额返利、红包、中奖付费等消费链接、二维码、广告,谨防因信息泄露导致资金安全风险。
收货需验货,确保无误再签收。收到商品时应注意验货,特别是购买贵重物品、易碎物品等应当场查看,商品是否有破损,商品型号、规格、款式、颜色等是否与订单一致,确认无误后再签收。如果商品损坏或与约定不一致可拒绝签收,并及时联系商家退换货。
保存消费凭证,及时依法维权。消费者要妥善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及时与商家、平台协商,如不能协商解决,及时拨打12315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网页搜索“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或微信搜索“全国消协智慧315”小程序进行投诉,依法依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上诉两部门还提醒平台经营者,要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和信息管理、要保存平台内经营者身份信息、要尽到平台内经营者主体信息公示相关责任、要制定并公示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要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置信息进行公示、要规范开展促销活动、要尊重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要助力中小微商户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