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专题 >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 > 江边行 >新闻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调研日志丨5月26日:英雄攀枝花 致敬三线建设者

2024-11-15 14:05:44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易陟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5月26日,晴。

了解攀枝花,得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开始。

8年前,我离开攀枝花的时候,三线建设博物馆孤零零地建在山上,现在,已被城市包围,炳三区成为攀枝花的繁华热闹之地。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走进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走进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与朱义生父子合影

攀枝花记者站站长徐杨告诉我:“过去十年间,攀枝花的商业中心逐渐从炳草岗转移到了炳三区。”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攀枝花市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城市。2015年3月3日,建市50周年之际,攀枝花市第一个博物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

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火红的三线建设年代,三线建设的历史、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情况、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和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开发,全面反映和展示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历史,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的建设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攀枝花”地名确定、攀钢厂址选定等涉及攀枝花建设的重大问题都是由毛主席亲自拍板决定的。

邓小平视察攀枝花.png

邓小平视察攀枝花(蜡像)

同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安排部署,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赴攀枝花指挥,国务院两位副总理具体执行,中央13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

为什么三线建设的重点是攀枝花?因为在这一片7440平方公里、不足国土面积千分之一的土地上,发现了76种矿产,包括全国20%的铁、63%的钒和93%的钛,以及铬、钴等多种稀贵金属,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有金沙江、雅砻江的水资源,可谓得天独厚。

攀枝花三线建设雕塑图.png

攀枝花三线建设雕塑图

然而,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却是从干热河谷,不毛之地开始。帐篷搭在山窝窝,三块石头架一口锅,吃的是沙子饭,喝的是泥浆水,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开发建设者,艰苦奋斗,喊出“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雄壮口号,在曾经只有七户人家的攀枝花弄弄坪,建设起了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企业——攀钢。

攀钢一号高炉工地正在吊装热风炉(资料图)

攀钢一号高炉工地正在吊装热风炉(资料图)

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都会被三线建设精神所打动:那个时代的人,为了国家,可以去最艰苦的地方,吃干粮、睡野外,肩挑背驮,建设工厂、城市,到底是种什么力量在驱使他们这样做?

攀枝花人不矫情

如果说“躺平”,那在攀枝花,这样的人一定是不多的。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巧遇的一对父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始住席棚,后来条件好了,才住干打垒。喝的水,是金沙江的水,红色泥沙含量很大,大家排队从金沙江边把水传上去喝。才去的时候,很难吃到蔬菜,天气又很热,大家都没怨言,都想干一番事业,为国家作出贡献。”80多岁的朱义生,1966年从北京来到攀枝花从事邮电工作。他边走边给他的儿子讲述三线建设时期他在攀枝花亲身参与的建设故事。他的儿子朱燕川,一路跟拍,想给父亲做人生视频画册。

朱义生给记者讲解攀枝花三线建设情况

朱义生给记者讲解攀枝花三线建设情况

我们被他们感动了,于是相约采访。

我想看看,父亲眼里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攀一代、攀二代,两代人眼中的攀枝花是什么样子?这座城市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影响?

朱义生不善言辞,他说,那个年代不太注重物质,大家觉得,无论去多么艰苦的地方,只要国家需要就去。人,一辈子,不要怕苦、怕困难,一定要努力干一番事业。

朱义生接受探寻金沙江采访组采访.png

朱义生、朱燕川父子接受探寻金沙江采访组采访

朱燕川,是北京的一个导演,想用视频的方式记录父亲的一生,留给自己和家人看。他说,当年,父亲兄弟姊妹六个,只有父亲来到了不毛之地攀枝花奋斗,从小他跟着父亲居住在环境艰苦的地方,一步步长大、读书、去外地工作创业。他认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事情来了,再艰难干就是了,没有那么多矫情。

父亲身上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小一起生活,言行举止耳濡目染,影响了他的一生。

朱燕川说,现在社会上喊着要“躺平”的人有很多,但总有些人选择“不躺平”。“攀枝花这座英雄的城市一定是‘躺平’人数最少的城市,这是我在父辈言传身教下,对三线建设精神的感悟,父辈们那种甘于奉献、任劳任怨、踏实向上的精神,总会感染下一辈。”

朱义生

朱义生

城市的精神传承是看不见的。老一辈无私奉献,把攀枝花建设成为钢铁城和阳光花城,而攀二代、攀三代,从父辈身上,无形地继承了坚强、不矫情、敢于拼搏,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向上的精神。

现在的物质条件,大大超过三线建设时期。肯奋斗、不“躺平”的精神,仍是当代年轻人该拥有的。

5月26日,四川经济日报社主要负责人李想,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坐动车星夜赶来攀枝花,与我们会合,共同探访金沙江。但由于凉山暴雨,动车在甘洛停了一个小时,抵达攀枝花南站时,已是凌晨。

我们碰头后,李想详细询问了我们一路采访的情况,看了一些我们沿途的采访视频,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

李想说,探寻金沙江是报社组织的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要深入采访,记录两岸的社会变迁和建设者、奋斗者。同时,也要探索新媒体的表达,用更多的图片和视频,记录好这次探寻活动,从不同视角展示金沙江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产业之美。

不知不觉,我们聊天到深夜2点半。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徐杨 /文 赵旭东/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