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6月12日,晴。
6月11日夜,我们抵达了云南昭通,住在昭通古城边。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
昭通城市一角
昭通市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为中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通道。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抵达昭通采访
昭通市水能资源丰富,市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65条,主要水系为长江流域金沙江下段水系。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云南省的20%;可开发装机容量为云南省之冠。金沙江在市内长458千米,建有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座巨型电站。
昭通是通向云南的桥头堡
传说,昭通是蜀王杜宇的故乡。公元前七世纪,部族首领杜宇从昭通北上进入四川,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昭阳古城一角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由僰道(今宜宾 )通往滇东北的道路,秦始皇时派常頞续修,由僰道经昭通直达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
“五尺道”像一条文化的脐带,把中原地区和边疆连结在一起,昭通成为云南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最早的地区。五尺道成为中原与云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反映清代乐马厂银矿开采、冶炼、运输的画作
乐马厂古银矿遗址,位于昭通市鲁甸城西南42公里处,汉代称朱提山,为“朱提银”主要产地。清乾隆七年至嘉庆七年(1742~1802)为乐马厂鼎盛时期,办银者来自四面八方,达数万人。如今,昭通已不再开发银矿。
昭通和宜宾一衣带水
“山上”的昭通,和“山下”的宜宾,一衣带水,关系密切。
金沙江流经昭通市的巧家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市,进入宜宾;横江流经昭通市彝良县、大关县、盐津县、水富市,汇入金沙江,进入宜宾;南广河发源于昭通市威信县,进入宜宾市。
三条江河,三条大通道,将昭通市的11个区县中的8个区县,与宜宾市密切相连。昭通自称“三川半”,只差“半川”,就是四川了。历史上,四川的盐、丝绸、茶向南运到昭通,运进云南;云南的铜、锡、银、山货、木材等,向北运往宜宾,进入四川盆地,有着“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称。
随着宜宾—盐津—昭通、宜宾—威信—昭通高速的修建,内昆铁路的修建,以及渝昆高铁预计在2027年的开通,昭通和宜宾将在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基础上,实现更紧密的连接。
摄影家吴家林镜头里的昭通乡村
云南日报驻昭通分社原社长蔡侯友说,39年前,云南日报有两位老记者,行走金沙江,写出了云南日报的丰碑之作《金沙万里行》。希望五粮液和四川经济日报组织的这次“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关注金沙江的大保护和开发,找到金沙江的魂,写出精品新闻。
1985年6月至1986年6月,韩声雄、刘流两名云南日报记者,沿着金沙江一路采访,历时一年,行程13680多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偏僻民族山区步行采访1700多公里。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先后共采写刊发多类稿件130多篇,约15万字,文章精选成书《金沙万里行》。“金沙行”专栏也被列为1987年《中国新闻年鉴》好栏目。
韩声雄(中)、刘流(左一)翻越甲午雪山后,在山顶与同行的乡邮员合影(资料图)
记者组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不少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其中,热区是块宝地,云南要搞好热区开发的建议见报后,省里即成立了热区开发办公室,大规模的热区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天,热区开发已成为云南省农业的特色产业;内参“金沙江沿岸群众对林业生产的反映”经中央书记处批转有关部门,林业部到云南实地考察;同时,较早在报纸上提出的“建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势在必行”的考察报告等,对制止乱砍滥伐,建立林业生产新体制,退耕还林,建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把旅游作为云南支柱产业的建议被云南省政府采纳,在云南省七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为第4大支柱产业。
韩声雄(右二)、刘流(右一)和基层干部在采访途中(资料图)
金沙万里行考察采访,是云南日报组织的也是云南首创的一次大型采访活动。当时记者步行所到之处,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也是长期被报纸遗忘的角落。采访途中的艰苦状况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翻越5300多米的甲午雪山时,刘流因高原反应摔断3根腰椎横突骨,仍然坚持全程采访。在云南境内,记者组沿江采访了7个地、州、市所属的22个县市和200多个区乡单位,还深入到各族群众家里,和他们倾心交谈。
韩声雄、刘流(右)和马帮一起行进在考察采访途中(资料图)
“实践证明,我们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如果不是亲自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群众中,是很难发现问题和获得正确答案的,更不可能使调查结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参考。”韩声雄说,在金沙江流域,有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有蕴藏量很大的各种矿产,有全国著名的林区。过去,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金沙江沿岸的民族经济发展缓慢,云南省沿江22个县中有13个被列为贫困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这些地区有些什么变化?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有些什么困难、意见和要求呢?这是人们所关心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决心沿着这条“千古闭塞之江”作全程采访,用活生生的事实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同时,也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支持这个地区的经济改革。
韩声雄、刘流金沙万里行结束,在四川宜宾长江岸边合影(资料图)
“为什么还要以徒步的形式进行考察采访呢?”
答案只有一个: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民满意的记者,就只有全身心都“沉”到人民生活中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随着群众的脉搏跳动,反映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反映他们的心声;也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理,为云南省的经济社会改革贡献力量。
采访途中,前排韩声雄(左二)和刘流(左三)(资料图)
深夜,我在网站上,搜索阅读云南日报两位老前辈写的金沙江调研日志,夜不能寐。
他们徒步1年,写出了100多篇稿子,我们开车,走了一个月,走得太快,没有深入地感受金沙江,尤其是没有深入到当地群众中去,去写作这条奔腾的大江和两岸奋斗的人,去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忧虑,去寻找金沙江的精神。
我们还是太浮躁了。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文 赵旭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