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德阳讯(陈雪姣 杨高全 记者 闫新宇 文/图)近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采气一厂5口海相气井天然气年累计产量突破2亿立方米,日产原料气92万立方米,切实保障了周边地区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气。目前,该厂正全力以赴蓄足“底气”,助力打好冬供保卫战。
中石化员工在马井1平台对“采气+净化”装置巡检,确保安全生产
据了解,位于德阳的这5口海相气井是西南石油局部署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超深气井,属于新场构造带中的雷口坡组气藏。包括川科1井,马井1平台内的马井1-1H井、马井1井,新深101平台内的新深101D井、新深102D井。
据介绍,海相气田,是指经过海洋沉积而形成的气田,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0%是在海相地质中。而“新场构造带”是当前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区域,是由孝泉、新场、合兴场、高庙子等多个局部构造共同形成的大型隆起带。拥有侏罗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三个大的勘探开发层系。
天然气净化需要不断的创新工艺,川科1井、马井1平台采用络合铁脱硫工艺,新深101平台采用“醇胺法脱硫+克劳斯硫磺回收”天然气净化工艺,5年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7亿立方米,相当于232.7万户家庭1年的用气量,实现海相气藏“优快上产”。
据介绍,自川西首口海相含硫气井—--川科1井投运以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采气一厂实行“采气+净化”一体式海相生产运行机制,从零基础到络合铁脱硫工艺生产调控、药剂指标动态优化、硫堵硫沉积监测及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实施,不断积累川西络合铁脱硫工艺管理经验,自主完成《脱硫净化工艺操作手册》汇编,为川西海相气井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针对川西醇胺法脱硫工艺的初次运用,该厂精细调整集输单元至脱硫单元前的原料气温度,为生产运行系统的综合指标提供先决条件,严格把控脱硫溶液运行温度及循环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比脱硫药剂指标,整合系列硫化氢及总硫含量控制的技术措施,完善净化气气质调控工艺技术,确保外输净化气气质达到国家一类气标准。
“目前,正值冬季保供关键时期,我们加强气井监测和装置管理,强化井控管理和硫化氢防护工作,持续优化海相气井井筒解防堵工艺技术,统筹做好工艺优化、装置技改等工作,确保安全平稳生产,保持超99%的高生产运行时率,全力以赴蓄足‘底气’,助力打好冬供保卫战。”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采气一厂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