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历史长河浩荡奔涌,惟改革者进;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惟创新者强。2024年12月27日,四川省地质局迎来改革三周年。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支持下,四川省地质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一年成形,两年成势,三年成效”,地勘经济发展再创佳绩:
大项目支撑大产业更加有力,转方式、调结构、换赛道步伐加快,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取得突破,新签项目合同额2024年预计增长29.8%,全局经济发展呈现总量增长、质效提升、强队引领、协同联动的新态势,产业结构更优、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回顾三年历程,四川地质人改革发展的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尤其值得关注。通过解决“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问题,省地质局开辟地质工作新格局,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推动四川由“地质大省”向“地质强省”转变注入强劲动力。
野外项目组开展岩心检查
解决“怎么看”
地勘队伍“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干劲不减”
2021年12月27日,我省新组建的地勘单位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集中揭牌,它们下属的78家事业、企业单位按照隶属关系完成划转移交,标志着四川省地勘单位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地质局也迎来了新使命。
新组建的四川省地质局局机关由原省地矿局和省核工业地质局机关合并而成,下辖31个局属单位,全局2.5万余人。职工人数众多,且来自原地矿、冶金、核工业、煤田、经信等多个系统,尽管同属地勘单位,但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内部文化各不相同,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庞杂。
如何稳人心、强信心?新成立的四川省地质局党委提出:“统一思想认识,稳定工作局面,是首要任务。”
局机关第一时间实现集中办公,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民主征求定员定岗意见,统一思想认识。基层单位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组,与一线职工交流座谈,引导干部职工积极看待改革、主动参与改革,为平稳推动改革汇聚能量。针对部分人员的诉求,省地质局“开门”接访听民意,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及时跟进了解、解决问题和困难。
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伍定调研牦牛坪稀土矿储量核实勘查项目
经过科学规划、充分沟通,三年来,省地质局整个队伍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干劲不减,用实际行动证明,这是一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队伍,这是一支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的队伍,这是一支忠诚可靠、值得信赖的队伍。全省地勘单位的力量经过整合,更优更强,更好地适应服务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各项要求。
解决“怎么办”
“定位、目标、举措”增添攻坚克难的信心、决心
2022年,四川省地质局党委提出局属31个单位重组整合方案。2023年3月16日,新整合组建的16个局属单位集中授牌,这标志着全省地勘单位改革再次迈出坚实一步。
此后不久,在3月29日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上,省地质局党委明确地质工作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即,战略定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建设现代化四川地质事业,以现代化四川地质服务现代化四川建设,不断推动四川由“地质大省”向“地质强省”转变。发展目标是:地勘单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具有四川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地勘单位改革示范区;地勘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建设产业布局优化、综合实力强劲的地质事业发展先行省;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地质科技创新聚集地。工作举措则是:推动地勘单位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地勘经济向新赛道转换,推动地质成果提升科技含量,推动地勘市场向上向外拓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定位、目标、举措”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不仅看到了未来发展前景,明确了前进方向,更增添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必将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行动投入工作,为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线地质工作者
解决“怎么干”
地勘经济实现质效双提升,各项工作全面取得新突破
改革成效必须以实干实绩来检验。省地质局把2023年确定为“深化改革年、项目年”,2024年确定为“经济提质增效年、改革深化提升年、找矿突破攻坚年”,聚焦高质量发展,地勘经济实现质效双提升和量的更好增长。
2022年以来,省地质局各年经营收入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全省GDP增速;2022年盈余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5%,2023年盈余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09%;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07.9%;干部职工收入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资产负债率较改革初期下降6.9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主责主业和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也全面取得新突破。
聚焦能源资源保障,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更大成果。2022年以来,成功申报入库地矿类项目311个,其中中央、省、地方财政投资地勘项目168个;新提交矿产地97处(其中超大型4处、大型28处、中型44处);编制完成21个市州找矿行动专项勘查实施方案。
周公山温泉开发项目
推动四川容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四川黄金第一股”,成功实现资源与资本优势对接。探获雅江木绒氧化锂资源量近100万吨,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国内平均品位最高的伟晶岩型单体锂矿。探获攀枝花红格南钒钛磁铁矿32.56亿吨,采矿权拍卖成交价达61亿元。探获马边黄家坪磷矿石资源量约3.7亿吨,为我省近五年来新发现的最大规模磷矿床。在雅安周公山打出温度83摄氏度的地热温泉井,刷新了四川盆周山区地热温泉温度纪录。冕宁牦牛坪稀土储量核实项目初步估算新增稀土(探明+控制)资源量496万吨,有望实现“再找两个牦牛坪”目标。松潘东北寨金矿勘探项目顺利实施,新增资源量十分可观。青川毛湾里锰矿普查项目取得关键突破,力证川北地区具备打造国家级锰矿资源基地的巨大潜力。沐川干沟建筑用玄武岩、灰岩矿达大型规模,雷波阿居洛呷磷矿、牛牛寨磷矿实现新突破。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等海外找矿也实现重大突破……
聚焦民生福祉,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得到更大提升。三年来,共协助地方成功避险60余起,“成功预警西充县南台街道鹤鸣东路后山崩塌”被列为2023年全国地灾成功避险典型案例。在“6·1”芦山地震、“6·10”马尔康地震、“9·5”泸定地震、“7·20”汉源山洪泥石流等历次灾害应急工作中勇挑重担。通过地灾培训演练到位、预警信息传递到位、全过程排查落实到位、果断转移管控到位,坚持防范举措前置,在灾害面前赢得主动,展现了“地质尖兵”的风采。
海螺沟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项目
聚焦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更大作为。若尔盖山水工程的成功申报和实施,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两山”价值转化增效、建立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探索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实践路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的成立,为地方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审判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保障,助力地方政府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承担的西藏首个冰川、冰缘区范围划定及动态监测试点项目,提出成熟可行的冰川及冰缘区范围划定标准,为冰川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经验。
若尔盖山水工程
聚焦科技创新,地质新质生产力获得更大发展。三年来,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首次开展的“空地一体化”地质勘查新模式被主流媒体重点关注,为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技术革新提供新的思路。科普文章《舌尖上的“矿物”——来自地层深处的井盐》获地球科学科普作品大赛一等奖,科普视频《三分钟带你了解硅化木的前世今生》获“科普向新力”网络科普联合行动“读者最喜爱的联合行动创作者”荣誉称号。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地质新质生产力逐渐形成,“科技地质”建设开创新局面。
与各市(州)、省直部门、科研院所、重点国企广泛开展战略合作
聚焦共赢共享,开放合作收获更大成效。三年来全局战略合作伙伴增至78个,省直相关部门对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勘单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地勘单位的影响力和公益性作用发挥进一步增强。各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实现了地质行业多省联动、融合发展,畅通了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渠道。
改革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地质队伍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在不断改革中始终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四川地质系统自1999年属地化管理,到2012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再到2021年地勘单位改革,一直走在改革的路上,一直与时俱进勇担新使命、新任务,这是四川地质队伍保持战斗力和地质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回望过去,四川地质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大地的江河湖泊、草地群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放眼未来,四川地质人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在传承、创新、发展中推动“地质大省”向“地质强省”转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地质智慧、更大地质力量!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敏)
(图片由四川省地质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