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从德阳市罗江县出发,向西北方行驶3公里,便进入了调元镇百花村。每年冬季,满山遍野的红苕一到采收季节,这里便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红薯地
普普通通的红薯,经过清洗后,便放入加工机械。机器轰鸣,轧出一桶桶苕酱,通过漂搅、过滤、加温......水汽氤氲的作坊内便产出了一挂挂湿漉漉、水淋淋的粉丝。趁着天气晴好,暖阳高照,工人们把一排排色泽黄亮的粉条挂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远远望去,晶莹剔透的粉条犹如瀑布,俨然成为了“粉条王国”,成了乡村最亮丽的风景线。
手工制作苕粉
红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薯类作物,种植过程中几乎未施农药,化肥也用得少,被誉为“天然绿色食品”和“最佳营养保健品”,民间素有用红苕加工淀粉,再把淀粉加工成粉条的习惯和经验。红薯作为百花村最传统种植的农作物,制作粉条自然是它最好的选择,从清末开始这里就有了红苕粉的生产作坊,兴盛时期全村至少有300余户农户都在制作红苕粉。
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因为种种原因,百花粉条这种传统手艺却不再受人追捧,但村民周章兴、董志强、唐世通却割舍不下传承好百花粉条的初心与情怀,继续坚持生产与发展。随着近几年粉条加工技艺的改良,一些制作环节逐渐由机器替代,但是人工的参与还是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土”“洋”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手工粉条劲道口感好的特质,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小小粉条加工链逐渐向着产业化发展。
至此,百花粉条也因晶亮透明、筋道耐煮、柔润爽滑、营养美味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多次受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邀请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并获得群众最喜爱农产品的称号。有口皆碑的粉条产业由小变大,销售范围由近变远,粉条加工变成了周章兴、董志强、唐世通等人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土得掉渣的红薯疙瘩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条条”“红票票”。
“洗苕、磨浆、出淀粉、晒粉团、打芡、揉面、上瓢、打瓢、捞锅、拾绺、晒干……从收红苕到最终制成苕粉有10多道传统工序,我每天用工达10余人,他们每天能在我这挣到100多元,调元镇量多面广的红薯有了用武之地,乡亲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务工就业。”董志强说,“为了从小到大那一口念念不忘的美食记忆,为了百花粉条这一张‘丢不得’的名片,为了产业的永续发展和乡村的振兴,我将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以优质为核心拓展市场,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据了解,百花村全村加工红苕的数量每年可达80多万斤,而红苕芡粉加工成粉丝更是能达到100万斤,年产值高达600余万元。
百花粉丝的故事,是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绽放的绚丽光彩。相信在未来,它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阳光味道”与乡村情结。
(张明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