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1月3日,宜宾市举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研究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会议现场
会议指出,2024年,在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税电指数、工业用电量、存贷款余额、工业领域统税比等主要关联指标支撑有力;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隆基、正泰等光伏头部企业首次入川布局、落地宜宾,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均增长15%以上;城市能级持续提升,获评中国十大美好宜居城市;城乡融合稳步推进,市县一体赋能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改善更加可感可及,入选2024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地级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
会议指出,当前宜宾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一样,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与困难挑战。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宏观政策、深化改革、产业变革等诸多的有利因素。特别是从宜宾自身发展来看,具备产业体系优势、城市发展优势、干部队伍优势等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比较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到更高水准线。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持续推动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紧扣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结合宜宾发展实际,会议提出2025年宜宾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优化有效供给,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推动宜宾加快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会议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特别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聚焦短板从需求侧发力,通过政策带动大力提振有效需求;着眼更长周期从供给侧发力,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供需有效衔接。
会议指出,要以有效需求为牵引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一是多措并举大力提振消费,实施高质量就业行动、城乡充分就业行动和社保政策惠民行动,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群体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力扩围大宗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全面保障日常消费,进一步提升消费层级和意愿;打造消费新场景,加快城市商圈更新升级,丰富文体娱消费场景,提升旅游消费活力,加快打造川渝滇黔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二是扩大有效益的项目投资,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发展类项目,建立项目分类评价机制,算好投资平衡账、经济效益账和社会效益账,提高项目合理性、可行性;推动项目高效实施,强化项目研判推进,强化项目考核激励,千方百计提升服务效能,全力解决难点堵点。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外向度,强化供应链建设,推动物流优服务降成本,加快从“重基础设施建设”向“重物流服务”转变。四是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切实推动以城市新区和建成区为重点释放城镇化发展需求,以城乡接合部和乡村聚居点为增量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
会议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推动供需平衡。一是强化科技引领和招商方式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创业孵化培育体系,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优化基金招商、深化产业链招商、完善场景招商、探索资本招商等举措,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二是释放经济体制改革活力,针对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确定的改革事项,细化年度任务清单、明确进度要求,主动作为、抓紧推进。三是激发人力资源动能,进一步发挥好体制内人员、企业家队伍、返乡人员、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能动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四是以“好房子”为引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深入挖掘和转化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推动供需适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采取更加务实有效举措,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着力抓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信访维稳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决守牢地方债务警戒线,始终保持高压监管态势,有序推进地方债务化解,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自觉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强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以最大决心、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