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
在省两会期间,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进一步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部署。
作为科教大省,四川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发展动能?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从他们的调研和建议中可以看出,四川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生态圈的信心越来越足、路径越来越清晰。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代表委员们步履坚定地走出会场(鲍安华 摄)
期待建立什么样的联动机制?
瞄准科技创新,政、校、企三方形成合力
1月20日,当省人大代表、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夏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时,非常开心。他认为,一个地方未来的发展,人才是基础和原动力。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视,对“十五五”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省人大代表、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夏(受访者供图)
林夏分析,现在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技术和人才适配性的鸿沟有加速扩大的趋势。高校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和高学历人才,如果能跟企业深度联动,将高校的创新力量投入到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沿科技课题或项目,将极大缩短企业从人才培养、新技术研发到产业转换之间的周期。
企业将高校作为“好帮手”的同时,高校也把助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繁荣作为努力的方向。
省政协常委、民盟成都市委会副主委、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锦琳告诉记者,今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高校科研转型强化成果转化”的提案。他认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科研应以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发挥高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双重优势,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质生产力支撑。
省政协常委、民盟成都市委会副主委、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锦琳(受访者供图)
这一提案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实践经验。近五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双一流学科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等政策支持,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高校教师承接企业委托开展的科研项目,社会效益达到一定程度,在校内可等同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企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也可当教授、做博导”。
“评价导向的改变将从‘根’上解决学校创新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国锦琳发现,通过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在教育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引起“连锁反应”。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五年来,该校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科研项目4年3次入选“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获得的纵向经费达2亿元、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第一方阵,由企业提供的横向经费达2.6亿元、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学校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的比例已由五年前的9:1变为如今的1:1.3。高校科研直接服务中医药行业发展,对四川道地药材的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拉动作用明显。
同时,近五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家级人才增量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位居前列,省级人才增量在省属高校中同样排在前列。学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值,并呈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
放眼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成绩单”也十分亮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四川19所高校的115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新增急需紧缺和新兴交叉专业点246个,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206个。在川高校承担了全省近80%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3项……
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强,方向更明确。
委员们认真参会
今年是“十五五”蓄势之年,对于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代表委员们充满新的期待。
林夏希望政、校、企三方更好地联动,高校学科建设反应更敏捷,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更紧密。
国锦琳期待,政府对高校的评价中更加关注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
省政协委员、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希望,形成教育与科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养更多符合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人才,助力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省政协委员、达州市科协主席杨明军则希望,科技工作者也能充分发挥所能,更好地服务、满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需求,开展更多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兴趣。
如何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联动机制?
找准关键,建好平台,大中小学贯通培养创新人才
2024年,《四川省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印发。《规划》提出,到2027年,四川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展望2030年,总体实现产业科技人才教育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朝着这些目标,四川如何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
国锦琳认为,高校评价改革是“牛鼻子”,建议建立成果转化特别是本地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并提高其在高校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我省高校科技优势与我省主导产业较为吻合,有利于培育催生促进产业体系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委员、宜宾学院副院长覃凤清
省政协委员、宜宾学院副院长覃凤清也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要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并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及行业学院,为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产业学院正是今年林夏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充分发挥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作用,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作为合作单位之一,腾讯将依托腾讯开悟平台,携手四川各大政校企院,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助力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特色学院,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省人大代表、致公党成都市委会常委、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林媛
建好新平台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发挥现有平台的作用。省人大代表、致公党成都市委会常委、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林媛建议,探索建立科研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开放共享,支持校企之间、高校之间共享共用,提高平台资源利用效率。
不仅如此,不少委员还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应面向未来,从娃娃抓起。
省政协委员、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副校长陈冠夫认为,应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省政协委员、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副校长陈冠夫(受访者供图)
他建议,在大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增设人工智能课程。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初步感知;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需注重培养实用性操作人才,大学本科可把人工智能课程列为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同时,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并通过建设人工智能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引领发展。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省直工委副主委、 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高善峰
有委员提醒,在培养学生使用AI等智能工具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学术诚信”意识的培养。今年,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省直工委副主委、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高善峰带来了一份来自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天府中学融合创新高中部学生的提案,呼吁在学生接触AI工具的同时,同步培养合理利用AI工具的“学术诚信”意识。让学生明白,在将AI作为写论文、写作文的工具时,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确保原创性。
省两会接近尾声,相信代表委员们关于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的真知灼见,将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为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汇聚强大合力。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敏 李霁玥 唐千惠 廖振杰 李洋 苏俊/文 乔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