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2024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枣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锚定贵妃枣种植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目标,坚持“配套完善、质效提升、生态赋能”发展思路,集汇要素、集聚力量、集成生态,推动枣子现代农业园区优规模、上水平、提效益,蹚出了一条丘区农业现代化的“罗江路径”。
聚焦“三个保障”强基,配套设施更完善
坚持资源围着园区转、要素跟着园区走。一是资金保障。出台《罗江区农业产业发展“黄金十条”》,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从金融信贷、土地保障、创业扶持等方面推动园区一体化持续增效。2024年以来,整合各类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招引社会资本9000余万元,推动园区田网、路网、水网、电网、物流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配套建成种养循环、水肥一体、智慧化灌溉等设施,持续完善土壤墒情、智能虫情监测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管理服务设施,新建成冷链物流中心、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和智慧大棚,全面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切实有效解决“看天吃饭”难题。二是人才保障。深化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重点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柔性引进专家3名,创建专家大院等教学培训基地3个,为枣子品种选育、标准种植、产品研发等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研发推广实生芽变品种2个,引进蟠桃枣等新品种10个,申请采摘技术、培育苗木等实用专利5个,助力产品附加值提升5%以上,实现贵妃枣产业质和量双提升。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依托园区现有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创新开展“定制化+清单化”培训,培养遴选贵妃枣种植“土专家”“田秀才”16名,累计培训现代枣农2800余人次。三是用地保障。统筹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对重大项目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政策,全力保障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完善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设施用地管理政策,调整完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赋权,细化土地用途管制,防止出现土地撂荒、地租过快上涨等问题,切实保障园区用地需要。
着力“三个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提质效
围绕产业发展布局,补齐园区短板,推动园区三产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态。一是产业融合。坚持链条延伸,加大对企业开展设施设备升级、加工技术创新等支持力度,开发出冻干枣片、贵妃枣酒等各类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贵妃枣产地初加工率达82%以上。坚持线上赋能,大力发展农民直播、“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等新型网销方式,搭建与京东、天猫等合作电商平台,完善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提升电商配套服务水平。坚持农旅融合,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思路,依托佛教文化(宝峰寺、万佛寺)、三国文化(白马关、庞统祠)、运动文化(白马关体育小镇),引进和建设云躲山居、艺术大集等主体设施,串点成线打造一批精品农文旅线路,今年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有效延长了贵妃枣产业链。二是数智融合。探索“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覆盖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数字农业综合管控平台,构建“动态采集—融合分析—平台整合”数据服务流程,实时提供自动化土壤、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数据,联动乡村服务中心进行展示分析,将智慧农业技术从实验室推广到田间地头,从研发者推广向农户,推动园区向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科学化生产进一步发展。三是利益融合。充分发挥园区联农带农作用,围绕“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探索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村企合作+村集体经济参股”“土地流转+用工+社会保障”等经营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建立和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突出“三个引领”示范带动,园区生态可持续
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枣子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一是设计引领。紧扣“功能互补,区域联动”,合理规划园区布局,注重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人居环境改善、土地综合利用等统筹衔接、一体布局,实现园中有村、村中有园、园村一体的产村融合发展格局。二是治理引领。持续推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用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低于县域同类作物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率三项指标均达到100%,全面落实“一控、二减、三基本”。三是绿色引领。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防控”模式,重点依托宝峰山、大霍山两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实施病虫害防治、施肥用药标准,全面发展“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高效施肥技术,建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2000亩,有机认证达到1000亩,宝峰山、大霍山枣子种植基地成功认定无公害地域。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等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成功注册万佛、大霍山2个商品品牌。截至目前,园区规模发展枣子面积6000余亩,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新型农联1个,发展面积过百亩的家庭农场13户,年产值已经突破1亿元,园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55万元。
(罗江区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