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内江糖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江的糖业文明,不仅影响了内江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成就了享誉中外的“甜城”美名,在中国糖业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独特的糖业生态圈,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一条便是以“糖”为纽带而形成的民间习俗。
“吹糖人”曾经就是内江街头的一大风景线,也是内江糖艺“三绝”中之一绝。
说起“吹糖人”,不得不提到内江市市中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氏吹糖人”。
“黄氏吹糖人”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惟妙惟肖。吹糖人以口吹手捏的方式能制作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作品,如龙、蛇、公鸡、狗、老鼠钻油壶、老鼠打架、猴子打伞等,其中“二龙戏珠”“三龙夺宝”“糖哨子”“老鼠偷油”“老鼠打架”是其代表作。
“黄氏吹糖人”于2012年申报成为内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黄祖全和他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黄祖全是“黄氏吹糖人”第五代传人。不久前,记者来到黄祖全家中,倾听“黄氏吹糖人”的故事。
几十年潜心研究“糖龙” 蝶变“龙的传人”
“这几年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几乎每个记者都会问我:‘黄老师,您做了60多年的糖人了,到现在也还是经常自己亲自出去做糖人,难道不觉得辛苦乏味吗?’你别说,这么多年过来了,我还真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只记得那会儿还没退休的时候,单位里的同事看我每天都乐在其中,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我本就是一个‘一条路走到黑’的人。”黄祖全谈及从前,笑着说。
理解黄祖全要从他吹过的糖人开始。
被誉为“龙的传人”的他,吹起“龙”状的糖人可是出神入化。
当黄祖全拿出“龙缠柱”成品时,记者被眼前这一由龙须、龙舌、龙牙、龙角、龙身、龙尾、龙眼和龙脚几个部分组成的糖人所震撼。
红色的龙攀爬在竹签上,龙口大张,似有火焰要喷射而出,霸气威武。
“龙缠柱”是黄祖全第一代“糖龙”之作,更是黄祖全用八年的心血创作而成。为了还原心目中的龙,黄祖全在制作“糖龙”系列作品期间,去到海南、山西、陕西等全国各地景点学习观摩“龙雕像”造型,并思考如何用“吹糖人”的技法表现出来。
黄祖全制作糖人(受访者供图)
“这个图案要做近半小时,每一个部位都是单独做好再用糖粘上去的。”黄祖全告诉记者,组合图形粘合时也要充分把握时机,粘合的糖一旦冷却便没有了粘性,吹好的图案也就报废了。
2017年,“龙缠柱”亮相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黄祖全向记者分享当时的照片,满是喜悦。
“糖哨子”吹得响 靠的是运“气”
当然并非所有的图案都需要制作半小时。“这组十二生肖图案1分钟就能做一个生肖,糖哨子1分钟能做2个。”黄祖全说。
黄祖全口中的“糖哨子”也是他的拿手绝活。
“来,吹一下试试。”黄祖全从一袋糖哨子中拿出一个让记者尝试,“嘘......”听着用糖做成的哨子发出了哨声,记者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黄祖全说,吹响的秘诀是哨子中间衔接的地方要吹好,形状要捏好。记者听出秘诀中的“吹”应许大有讲究。
“对,‘吹糖人’就强调一个‘吹’字。最后成型的糖人好不好看,就看你的气息是否运用得当。”说到“运气”,黄祖全饶有兴致。
“初学者接触做糖人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运气’。因为做糖人时,输气全靠一根糖管,若是中气不足,吹出来的图形厚薄不一,整个过程就‘白干’了。”黄祖全戏谑道,“‘吹糖人’不是想吹就吹得好的哦,还要看‘个人天赋’和‘艺术细胞’。”
新老装备更替 只为吹出更精美的糖人
记者注意到,挂着糖哨子口袋的“吹糖人”装备颇具玩味。
“绑了凳子的是以前刚学出师时用的,那会儿每天就扛着一桶木炭、一碗糖和一些材料工具在街上走,走到哪糖人就做到哪。”据黄祖全所说,老式装备的优点是便于随身携带,缺点是用木炭熬糖不易控制火候。
“现在就只有一张小木桌,木桌上放一块木板用于展示成品。”黄祖全向记者展示,新式装备将原来熬糖的木炭换成电饭煲,恒温的功能让熬糖这一步骤的失误率大大降低了。
黄祖全说,熬糖的工具换成电饭煲以后,方便了吹糖人时不断往里加糖以保持糖量,糖越多水分越少,水分越少的糖做出来的糖人也更易成型。“以前用木炭熬糖,一边加糖一边还要关注火势大小和糖的软硬度,手边还要忙着做糖人,确实很麻烦。”
坚守不辍让内江“糖文化”延续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门家传手艺,黄祖全自10岁左右起学习吹糖人。“以前这门技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现在我的两个孙女都会吹一些简单的图案了。”在谈到传承的问题时,黄祖全表示,“黄氏吹糖人”的名气越来越响,提振了自己坚持做糖人的信心,于是将这门手艺通过家族相传,传男也传女,由此让传统工艺焕发生机,让内江人有关于“糖”的记忆,也让内江“糖文化”得以延续。
“今年过年期间我们又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吹糖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喜欢围在我身旁看我制作,而且都想自己上手体验。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都难以掩饰自己喜悦的心情!”黄祖全笑着说,如今出去做糖人不再强调“吃”糖人,而注重游客沉浸式体验“吹”糖人,自己制作而成的糖人可自己食用。
黄祖全进学校“吹糖人”(受访者供图)
黄祖全教学运“气”(受访者供图)
记者关注到,黄祖全家中还有一面“荣誉墙”。2012年,黄祖全被评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2020年5月,他在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上获得“内江十大民间手艺人”称号。
黄祖全的荣誉墙(李小月 摄)
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从爱好变成习惯;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好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做“精”做“活”;而吹糖人黄祖全就这么将一个手艺日复一日地打磨了60年……
“这几十年间,我对自己的要求从来没变过。年轻的时候,半夜1、2点还在练习,就是想把这门手艺学得更精。直到现在,一有活儿的时候,我就提前几天把自己关在家中练手艺,练到自己满意了才会把半成品拿出去制作。”黄祖全的一番话打动了记者。
“黄氏吹糖人”是市中区发展甜文化的缩影。市中区的“甜”已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成了市中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魅力所在。
展望未来,市中区将深入挖掘以曾达一为代表的糖文化精神,梳理糖文化历史,活化利用以糖文化为代表的文物,比如曾家大院、宋家大院、南丰世家等。产业上,做好甜源蔗乡和美乡村的规划,提升以糖文化为代表的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甜城佳肴系列,将糖文化融入地标,挖掘糖元素的非遗制作技艺。
(四川经济网记者 毛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