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大英县全力以赴推进小春生产、大春备耕^稳住农业基本盘 打好生产“主动仗”

2025-02-28 10:20:54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张瑞灵

snrb0228006_002_01_s.jpg

隆盛镇五一村玉米栽种现场(杜林德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英县早安排、早谋划、早落实,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抓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有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全力以赴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县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春耕一线

隆盛镇:

春耕正当时  玉米播种忙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日来,在大英县隆盛镇广袤田野上,村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玉米栽种工作,一幅繁忙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隆盛镇五一村村民早早来到田间,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村民分工明确,默契协作,有的刨土挖坑,有的负责安放玉米苗,有的负责掩土,田间地头欢声笑语不断。 

“因为提前做好组织,移栽进度比往年快了不少。”隆盛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游海介绍,去年12月20日,该村就开始育种糯玉七号约100亩。今年,在隆盛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下,他们提早谋划,播种的玉米预计5月初就能上市。 

随着播种工作的推进,田野逐渐被新绿覆盖,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纷纷表示,今年玉米播种顺利,加上科学管理,相信一定会迎来一个好收成。 

技术指导加持为玉米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亩产可达1000公斤算,销售收入将达50万元。“这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群众增收。” 

隆盛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康荣介绍,今年,隆盛镇将继续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持续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着力抓好村建百亩示范点、镇建千亩示范片建设,更加突出“五良”深度融合和关键环节,更加突出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使用提单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向小农户提供提高单产的托管服务,大面积推进粮油单产提升行动。 

农资供应

大英供销社全力保障农资供应

助力农业生产增产又高效

2月19日,新一批农用化肥按计划到达大英火车站。这批200吨的化肥是大英县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的具体体现。 

现场,工人们将刚运到站的化肥向货车上装运。为保障农资供应,大英县供销社组织社有企业裕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提前与各大化肥生产企业对接,与各化肥生产企业签订协议供货量7500吨。目前,公司已累计到货各类化肥4300余吨。 

大英县供销社积极搭建绿色农资体系,先后建成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处、镇级农资销售站点15个、村级绿色农资经营网点61个。配置农资配送车辆11台,采取直采直卖、预约订货、送货上门、延后结算等方式,将化肥快速、安全地运输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联合蓬莱镇吊脚楼供销社、回马镇供销社等基层社,为万亩甜橙基地、蔬菜基地等种植大户集约采购化肥。 

将农资质量放在首位,大英县不定期对农资销售网点开展质量监督检查,指导各销售点规范有序销售安全农资。指导裕农公司优化农资储备结构,确保储备的化肥品种丰富、质量可靠。 

下一步,大英县供销社将密切关注农资市场动态,指导裕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农资储备和供应工作。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和科学施肥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灌溉保障

大英县着力解决“农村机电提灌站年久失修、老化损坏”等问题

建成18座提灌站  让粮田“喝饱水”

“水来了,水来了。多年不能用的提灌站,现在终于可以用了。”当前,正值小春生产、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位于蓬莱镇南泉村1组的大坪子提灌站,经过改造提升后,终于恢复功能,助力当地群众农业生产用水。 

刚刚建成的大坪子提灌站站房,灰白色的外墙、红色的屋顶、黑色的大门格外显眼。打开大门,配电柜、大功率抽水机等机电设备映入眼帘。 

“去年7月份招标,随后就开工建设、年底就修建完了。”据蓬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提灌站修建于1985年,原名蓬溪县太吉乡大坪村电灌站,后来改名为大坪子提灌站。2013年左右因设施设备老化、年久失修停止使用。去年维修改造内容包括机房、机组、配电、变压器、高压线路、低压线路、输水管路等。 

大英县还在卓筒井镇东坡村3组、隆盛镇双河口村7组、金元镇金宝村3组、蓬莱镇福荣村2组、天保镇李广沟村等地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据大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初,大英将“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18座,助力农民稳产增收”纳入全县民生实事项目清单进行推进。2024年7月开工建设,去年底已完工18座。 

“纳入民生实事之后,我们主动作为,省级资金下达后,立即组织专业设计公司和镇、村一起进行现场选址、踏勘,设计、编制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大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对提灌站新建和改造,建设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按“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制定完善提灌站管护制度,明确管护方式,落实管护责任,构建提灌站“建、管、养”良性循环发展长效机制。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给予资金保障,计划安排资金及时足额拨付。 

随着民生项目的建成投用,能将原有耕地的灌溉用水保证率提高至95%以上,农作物产量将有明显提高,助农稳产增收效果明显。

(杜林德 四川经济网记者 张琳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