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3月5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托底性帮扶喜德县“电工培训促就业”结业暨就业签约仪式在凉山州喜德县举行。活动现场颁发了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用人单位现场与部分学员正式签约。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托底性帮扶喜德县“电工培训促就业”结业暨就业签约仪式活动现场
“通过这个培训,让我们有了一份稳定工作。”手拿用工合同的学员笑着说,“电工培训促就业”切实做到“培训+就业”“培训即就业”无缝对接,不仅是开启他们职业生涯的“钥匙”,更是他们幸福生活的“保障”。
眼前,这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一个个关于“幸福”的故事,悄然诉说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托底性帮扶喜德带来的“改变”。
坚守帮扶“第一线”
实实在在把帮扶落到实处
自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迅速奔赴结对帮扶的“战场”——凉山州喜德县,把帮扶工作“向下扎根”。
“对于绝大部分帮扶群众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就业者及其亲属能够更好地生活。”
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科,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托底性帮扶喜德县专班成员,坚守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托底性帮扶喜德县“第一线”的他,深知帮扶工作的“落脚点”是让群众富起来,助力乡村振兴,从而为喜德县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怎么把托底帮扶喜德县的工作做深、做实、做好?”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把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下发的系列文件作为纲领,一次一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发挥公司行业的优势特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优势资源开发等领域,支持喜德县增强内生造血功能。
电工培训促就业
精准施策“出实招”
扎实推动帮扶重点工作
立足“上级所盼、喜德所需、企业所能”,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精准施策,推动帮扶工作“向上开花”。
支持电网补强,结合喜德县域发展需要,安排电网建设项目32项,建成投运后将充分满足喜德县用电负荷增长需求。支持光伏+产业,以光伏为支撑、产业为助力,通过光伏+种植项目、光伏+养殖项目、光伏+渔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支持群众就业,把支持喜德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对接电力施工企业,促成112名喜德群众稳岗就业。在光明镇阿吼村发展“甜百合”“川贝母”等种植业,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支持消费帮扶,在喜德县注册“丽火”农业公司,专职服务县域农特产品消纳工作,推动在国网“慧农帮”电商平台开设喜德专区,帮助销售喜德县农特产品1200万元。
支持公益帮扶,积极推进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全力解决县域偏远乡村供电问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支持人才培养,实施“电工培训促就业行动”,26名喜德群众参加培训,历经3个月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实操技能培训,最终有19名学员取得高压电工证和登高作业证。
助力发展光伏农业
产业振兴“一把抓”
全力助推喜德县振兴发展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全力以赴开展托底性帮扶工作,让喜德这片土地开出了“幸福”的花,那些关于帮扶的美好愿景在这里落地生根。2025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继续“深耕”,以产业振兴为主攻方向,持续做好帮扶工作,全力助推喜德县振兴发展。
持续加强电网投资,既要支撑产业壮大发展,又要创新做好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500千伏凉山北、220千伏冕山扩容等项目落地。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实施,探索光伏发电村企共建新模式,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实施,持续做好清洁能源接入服务。
持续推动农业发展,既要巩固原有特色品牌,又要创新挖掘农产品发展方向。持续支持喜德县发展“生猪养殖”“油橄榄”等现有特色产业,打造喜德“甜百合”“果桑”“中药材”等品牌。继续发挥“慧农帮”平台作用,探索引入国网系统企业赴喜德投资粮油加工,持续深化联农带农帮扶机制,把中坝村作为试点,建设成为电力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电气化示范点。
持续做好就业帮扶,既要助力学生升学成才,又要创新开展电工培训促就业。继续在喜德、雷波开展“电工培训促就业行动”,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稳脱贫。捐资对县域骨干教师开展履职能力培训。常态化开展“智志”双扶行动,推动人才振兴。
持续推动产业帮扶,既要紧盯引入企业落地,又要创新三方优势互补新模式。常态跟踪前期已引入企业落地进度,超前做好办电服务。加大引入优质企业力度,积极联合川煤集团及新加入帮扶的中国铁塔四川分公司,探索三方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新帮扶模式。
持续推进基地建设,既要提升群众就业收入,又要创新发展电力施工产业链。探索在喜德县创办电力产业工人实训基地,逐步形成集培训和用工于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凉山电力劳务品牌。
“帮扶工作既要解当下之需,更要谋长远之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驻县专班成员杨科表示,将继续践行央企责任,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深化“电力+产业+民生”帮扶体系,重点攻坚新能源开发等领域,为服务喜德县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国网力量。
(袁雨湉 陈世煜 四川经济网记者 陈国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