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成都:解锁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新玩法”

2025-03-18 10:39:06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沿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街由北向南行走,行至中段,一栋纯白色的建筑格外惹眼。外墙上,一对萌趣的“大眼睛”不停转溜,像在无声发问:“你眼中的垃圾,真的是垃圾吗?”


位于兴蓉社区的‌不弃·升级再造中心(兴蓉社区提供)

这里,便是全国首个以“升级再造”为核心的环保空间——‌不弃·升级再造中心(以下简称“再造中心”)‌。难以想象,曾经人们匆匆掩鼻而过的“老旧垃圾站”,如今已是社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新地标”,更是一个关于垃圾、艺术与城市共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从“垃圾站”到“打卡地”,是创意,带来了视觉与功能的蜕变——‌

推开再造中心的玻璃门,灯光照亮了满墙的“重生档案”:废弃塑料瓶被切割成花瓣,拼成巨型向日葵;白酒瓶摇身一变,成为一盏带来光亮的台灯;褪色的衣物,化身为一款款时尚包袋……

30平方米的空间,创意带来的“惊喜”远不只这些!

再造中心一角

空气中飘散着咖啡的香味。简易的开放式操作台上,几名年轻人正用旧毛线编织杯垫。一旁,设计师正在教居民将外卖餐盒熔铸成彩色笔筒。

“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垃圾小屋。尽管也时常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宣传科普活动,但大家的参与度并不高。”社区工作人员李涛告诉记者,去年5月,社区公开招募绿色合伙人,“酵素制作达人”许平阿姨、“旧物再造设计师”欧佳鹏、“旧书新旅程发起人”小金同学等纷纷加入。有着10多年垃圾分类公共教育经验的志愿者蒋子翰也带着各种奇思妙想加入了进来,并和他的团队一道,将站点进行了整改和装修。

“从一个伙伴到一群伙伴,大家共同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玩’出新花样,出谋划策。”蒋子翰介绍,眼下,这里不仅可以实现旧物改造利用,还设有“再生实验角”,邀请设计师、手工艺人和市民共同参与创新实验。开放至今,该空间累计接收社区废品2吨左右,转化利用率达90%。

蒋子翰向记者介绍情况

“这里没有‘垃圾’,只有等待重生的材料。我们希望通过跨界合作,证明‘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蒋子翰说,再造中心对外开放至今,已累计开展活动50余场,吸引1000多人次参与。“大家也乐于来这里开展趣味体验,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回收再造技艺。”

从“艺术赋能”到“家门口社交”,是分类,开辟了社区环保共治新路——

再造中心入口处的“重生树”上,挂满了居民用瓶盖、纽扣和旧钥匙串成的风铃,风吹过时叮咚作响;

去年秋天的“银杏艺术节”上,志愿者们用回收毛线为再造中心外的整街银杏树织出彩色“毛衣”,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播放量超百万次,网友直呼“原来环保可以这么治愈”

……

‌艺术赋能,垃圾重生也能彰显“多巴胺美学”。

景致美、风貌美,居住环境更美。升级再造带来的变化,促使更多人走出家门,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带来的这场“家门口社交”,推动社区环保共治。

居民在再造中心参加活动(兴蓉社区提供)

每天,再造中心门口往来人员络绎不绝。居民们拎着大包小包的旧物赶来——断腿的椅子、过时的台灯、孩子不合脚的运动鞋……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都会在这里接受改造,焕发新生。

有人用一编织袋奶粉罐换走了手工钩针的桌布,也有人把破损的吉他交给志愿者,三天后它变成了装满绿植的立体书架。“以前觉得生活垃圾分类是任务,现在发现它可以是游戏。”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刘女士说。

废弃酒瓶制作的台灯

随着时间推移,垃圾重生房如何持续吸引人们参与的兴趣?

“我们通过不断变换场景和主题来保持活力,证明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李涛介绍道。例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里将变身为就医主题展厅,科普过期药品类有害垃圾的处理;到了七八月份,这里将改造成厨房场景,聚焦厨余垃圾再利用。

再造中心变换场景(资料图)(兴蓉社区提供)

“我们并非一个传统的科普教育站点,而是不断演变的实践平台。这种持续的场景变化不仅让空间充满新鲜感,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环保议题,让垃圾分类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涛说。未来,这里还将结合 AI 系统,创造出更多贴近居民喜闻乐见的应用场景。同时,计划将市民的改造作品数字化,形成可复制的开源创意库。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师帅 李露萍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