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苏俊 张恭浩楠)AI时代,诗人何为?3月21日,世界诗歌日,在邛崃市平乐古镇举行的第三届花楸山乡村诗歌季活动中,诗人、评论家们举行了主题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诗歌创作的走向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题研讨会现场
近来,在DeepSeek话题席卷全网的背景下,诗人、作家群体也受到了AI的冲击。在人工智能时代,诗人何去何从,越来越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焦点。
研讨会上,会议主持人、第一届任洪渊诗歌奖“邛崃特别奖”获得者席永君表示,在世界诗歌日进行AI时代诗人如何应对的探讨很有意义。“作为诗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准地找到AI的盲点,像古往今来的‘先知诗人’、‘预言家诗人’一样,继续创作,继续写诗。”
会议现场
著名诗人陈子宏作了题为《AI与诗歌:灵感的火花还是创作的陷阱》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诗歌的核心在于人类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在于反映人类的普遍情感。AI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灵魂,真正的诗人应将其视为素材而非成品。我想,或许我们可以在诗歌中融入AI无法企及的情感层次,比如童年记忆的微妙气味、失去挚爱的隐秘痛楚。这些主观体验是AI无法复制的,也是诗歌打动读者的关键。我们与其完全依赖AI,不如尝试人机共创。”
研讨会现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诗人彭志强在题为《持续原创“下一首诗”是诗人应对AI的使命》的发言中表示,对于人类诗歌史来说,因共时性的必然,又因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伟大的诗人可说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共时体”,永远都不会被某个时代的新技术所取代。杜甫如此,李白如此,苏轼如此,下一个以“下一首”诗中精品追求“诗歌珠峰”的诗人也理应如此。
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陈小蘩作了题为《关于AI时代,诗人的使命与诗歌的未来》的分享。陈小蘩表示:“诗人只有凭借自身的灵性体验、文化积淀和情感共鸣的能力,才能写作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作品,诗人的使命之一即成为人类灵性的守护者。”
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表示,诗是人的个性情感和灵魂,意象的选择,语言的运用,都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这一点是我们的共识。关于下一首诗歌、下一个风口,AI尚难预设。它依据已然的存在。曹纪祖同时也提出:“AI如果发展到可以独立思考,又将何如呢?”
重庆市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吴向阳认为,“你在写”,这就是一切,至于是在1%之中还是在99%之中,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价值判断,可暂且放下。那些因为“写不赢”AI而退缩的诗人,那些借助AI谋求诗歌名声的人,他们的出发点是错的,行走的方向是反的,对于这些人,我们列队,鼓掌,欢送他们离开诗歌。
德国诗人雷震表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思维都依赖着语言的生成和构造。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史上最古老的文体。通过诗歌我们探寻更深层的真理 、更坚固的正义,甚至可摸索或触及到某种不可言喻的真谛——但最终我们在寻找自己。
花楸山乡村诗歌季主办单位之一的竹上花楸艺术民宿董事长雷霞表示,关于AI时代诗人何为的研讨能够放在花楸山是竹上花楸的幸事,这些年在广大诗人的关心和支持下,竹上花楸的诗歌氛围越来越浓,这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必将推动花楸山逐渐成为诗歌地标。
(图片由邛崃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