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揭秘“垃圾去哪儿了”!成都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向新向优向实

2025-04-08 11:08:41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赵丁责任编辑:杜静审核:杨璐

废弃玻璃“变身”再生玻璃门、“旧物件”创意改造为“新玩意”,怎么实现的?

3000吨生活垃圾“变身”155万度电,供近38万户家庭日常使用,秘密在哪里?

近年来,成都市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等科普教育资源,构筑生活垃圾分类展示窗口,着力打造“垃圾去哪儿了”生活垃圾分类研学品牌,将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工作与党建活动、学校环保教育实践活动等链接,提升宣传教育成效。

当前,成都市积极探索、精准选取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契合的科普方式和角度,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科普馆等,系统打造研学路线、社会实践品牌,通过“建基地、搭平台”“借外力、优路线”定制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新菜单”,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全民素养、激发全民动力,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向新向优向实发展。

建基地 搭平台

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素养

再生玻璃门、可降解塑料凳、能回收利用的亚克力隔断、再生利用玻璃瓶矩阵墙……3月28日,走进成都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由各种“旧物件”创意改造而来的“新玩意”,让记者眼前一亮。

作为成都高新区目前最大的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该项目由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建设和运营,布展面积约320平方米。

  记者在成都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采访

“整个基地以‘绿色循环,净界共生’为核心理念,采用艺术装置、数字场景、智能交互等多维度的创意表达手法,展示了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及城市在垃圾分类上的创新成果等内容。”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黄维介绍,眼下,工人们正抓紧对基地各功能板块进行最后的优化提升和设备调试。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后,将免费对外开放。

建基地、搭平台,成都高新区精心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与培训实践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其教育实践功能,推动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全民环保意识提升。这样的科普教育探索,不仅仅局限于成都高新区。

“垃圾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如何分类”……连日来,成都市青白江区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客人。

活动中,讲解员将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墙上的图文信息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采用互动问答的方式向参观者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与此同时,趣味十足的“分类磁贴”“分类知识问答”小游戏将垃圾分类知识巧妙融入,让人边玩边学乐翻天。

青白江区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

青白江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集专业性、功能性、实用性、趣味性、美观性于一体,位于青白江区“凤凰里·水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包括地球之殇、科学分类、启程未来三个主题板块。通过“前后对比、时空变化、虚实交替、声光结合”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垃圾围城”之痛、垃圾分类发展史、生活垃圾分类全生命周期监管等知识,引导市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该基地不仅是展示和教育场所,更是融合科技、教育、社区参与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垃圾分类氛围。”青白江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馆一年多来,该基地按照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的模式,已开展现场参观培训达140余场,接待学生、企业、社区团体等11000余人次。

借外力 优线路

科普教育激发全民动力

借由无人机从高空俯瞰龙泉山脉,群山环抱中的一处小“公园”颇为吸睛。这,便是成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成都市万兴环保发电厂(一期)。在这里,每天来自城市的2400多吨生活垃圾通过安全、标准的垃圾焚烧处置后,变废为宝,“变身”120万度电能,供30万户家庭日常使用。

与一期相隔不远,是四川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

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

“生活垃圾来到此处并不会直接焚烧,首先会暂存于垃圾仓,经过发酵后投入炉内焚烧。”在成都市兴蓉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的垃圾仓前,再生能源公司员工、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廖海州绘声绘色地为参观人员进行讲解。

比起讲解,眼前的场景更为震撼。一只酷似“抓娃娃机”的巨型抓手一次性抓起重达12吨的垃圾,经过一系列工序,将垃圾送入850摄氏度以上的焚烧炉进行燃烧。产生的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内做功,从而转换为电能,最终照亮寻常百姓家。

“二期项目每天能够处理近五分之一的成都市家庭所产生的3000吨生活垃圾,所发的155万度电量能够供近38万户家庭日常使用。”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成都市兴蓉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该负责人还透露,三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垃圾协同焚烧处置单体项目。届时,每天将把来自城市的数千吨固废垃圾“变身”为396万度电能,足够140万户家庭日常使用。

“垃圾”变身“能源”!成都市万兴环保发电厂也成了市民探寻“垃圾去哪儿了”这一秘密的科普教育“打卡地”,并且和其他科普教育“打卡地”一起,串珠成链,勾画出一幅成都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路线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依托垃圾焚烧发电厂、静脉家园、垃圾分类示范点、清洁屋、阳光房、碳小屋等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示范点位109个,整合优化形成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线路32条。

市民在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参观

借外力、优线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科普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动力。目前,成都正持续深化打造科普教育“四库一线”,即:“科普教育点位库”“点位资料库”“讲解员库”“主题方案库”“科普教育线路”。

“我们将不断优化各个点位宣教内容,进一步提升点位品质,丰富宣教形式,拓展预约服务渠道,常态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工作。”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将利用好示范区域、宣教基地等关键场所,鼓励以“四库一线”为载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教活动策划,结合互动游戏、团队比赛、成果展演等,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参观体验和更便捷的预约方式,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向新向优向实发展。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师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