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就业创业看四川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四川就业创业再添新动能

2025-04-10 20:14:2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颖校对:丁晓宇责任编辑:张萍审核:张瑞灵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刘婕 文/图)文化和旅游行业具有很好的藏富于民效应,直接拉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上下游产业,对于稳就业、稳收入、稳经营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文旅也以创新之姿,跑出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度”,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更催生了一系列新场景、新岗位、新职业,为就业创业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

主播向网友介绍黑水县彩林

政策护航用“心”,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5年9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费”,包括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围绕六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措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对扩大文旅消费作出多项部署。

目光,聚焦到四川。3月底,“春启万象”天府消费季系列活动启动,记者梳理发现,“春购、春夜、春宴、春娱、春赏、春赛”六大领域中,文旅消费是重要抓手,比如,重点推出文创非遗体验、赛事演出、夜游等活动。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政策,扩大入境游规模”,要“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培育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同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了聚焦数字文化产业、演艺产业、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影视产业、出版发行和版权产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游十大重点领域,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式协同、集群发展、能级提升。

……

这些部署要求,从不同渠道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也带动就业创业。

文旅消费直接关联着居民的美好生活,是消费扩容提质的驱动轮。从丹巴县,梨花树下赏花看古藏寨,围炉煮茶闲话家常,到西昌市,村寨里聆听彝族阿都歌谣,八方宾客共享非遗盛宴;从广元市,剑门关登高赏景,古蜀道游人如织,到自贡市,彩灯大世界打卡,感受科技赋能的魅力……旅游市场呈现出的沉浸式、体验式、多元化消费场景,再次彰显了四川文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四川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文旅+”多元业态,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还催生了新型消费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让“诗与远方”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旅发展走“新”,就业创业遇新机

“启动无人机巡检,锁定游客位置,6位巡救员默契配合,不到30分钟,救出失温的游客。”在西岭雪山滑雪场,梁钊明的职业是滑雪巡救员,是去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之一。其中,与文旅紧密相关的包括,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滑雪巡救员、造雪师、休闲露营地管家、网络主播等。

与文旅相关的职业“上新”,不仅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新活力,还印证着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作为入行近10年的滑雪从业者,梁钊明感触颇深:“我刚参加工作时,雪场的巡救员只有3个,现在已经有10个了。近年来,造雪师、雪板维护师、滑雪跟拍师等工种不断细化,不仅为雪友带来更安全、更愉快的体验,还为滑雪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数据显示,自2024年进入雪季以来,西岭雪山景区游客量比2023年同期增长约285%;除了成都周边游客外,还有很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游客。

当前,短视频已成为文旅流量密码的“新武器”,同样为劳动者拓展新的就业创业空间。

“今天,雪天带娃滑雪,还做了烤牛排,吃完就去赶牛啦!”视频里若尔盖草原雪景宜人,“00后”四川藏族牧民康巴配上细致生动的讲解,分享高原生活的故事。他在抖音上迅速走红,视频最高点赞超17万次。“我被他分享的草原美丽风景的视频吸引,自驾到若尔盖来旅游。”来自成都的市民陈女士说。

像康巴这样的少数民族视频博主还不少,他们在文旅高质量发展浪潮中找到职业新突破,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适应文旅消费新潮流,民宿管家送来周到服务。

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岚安乡,颇具特色的藏式石头房里,民宿管家王健爽一边带游客参观,一边用手机接单。王健爽说,与酒店服务员不同,民宿管家要为客人提供更个性化、更贴心的服务。除了清洁等基础服务标准不输酒店外,还要在旅游线路、餐饮、特色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让客人在这里享受更好的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大量新兴就业岗位,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将帮助劳动者获得更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要支持新职业规范健康发展,为稳就业、惠民生提供更多助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