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为让更多人端稳就业“饭碗”,近年来,西充县以“搭建就业平台、强化技能培训、激活创业动能”为主线,构建起“云端对接、技能赋能、创业引领”的就业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就业服务新路径。
育婴员培训现场(资料图)(李同周 摄)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下,2024年西充县就业服务成效显著,相关数据十分亮眼。城镇新增就业8188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完成率高达148.8%;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67%,较控制目标低0.7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生动展现了西充县就业服务体系的显著成效。
搭建就业平台,实现精准对接
西充县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精准对接求职者与企业,实现“屏对屏”到“面对面”的跨越。西充县就业局局长杜红霖表示:“搭建就业平台为求职者与企业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就业信息更加畅通。”
24岁的李蕊旭通过扫西充“就业智慧码”提交简历,第二天就收到面试通知并顺利入职。她曾在纪信广场大屏幕上看到“充小妹带岗”栏目,“充小妹”走进四川律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详细介绍岗位信息。如今,李蕊旭已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月薪4500元。这正是西充县创新“融媒体 + 就业服务”模式、打造线上就业平台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西充县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出“充小妹带岗”“充小妹星推荐”等特色栏目,通过短视频展示企业环境与岗位内容。自去年4月以来,这些栏目累计播出21期,全平台浏览量超12万次。同时,不断优化升级“西充就业”微信公众号,吸引九天真空、三环电子等众多知名企业入驻,累计发布岗位数1050余个,登记求职人数达3000余人。
线上服务风生水起,线下服务同样如火如荼。西充县抓住春节前后的黄金时期,举办“春风行动”大型现场招聘会,并将招聘会开进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2024年,线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举办招聘会30场,服务企业800余家次,提供岗位1.7万余个,促成3500余人就业,其中不乏5名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在2025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大型招聘活动中,126家企业现场设摊,提供6000余个工作岗位,13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此外,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西充县出台政策文件,开发社会保障、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2024年,全县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2000余个,帮助1653名失业人员再就业,4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2025年第一季度,又助力495人通过公益性岗位成功就业。
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搭建就业平台为求职者打开大门,而技能赋能则是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的关键。西充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求职者实现蜕变。在充小妹训练营直播间,互联网营销师讲师正在讲解拍摄技巧。三个月前,冯亚平还是一名普通的超市收银员,怀揣着对互联网营销的向往却求职无门。参加西充县互联网营销师培训后,他凭借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成功入职抖音本地生活西充站担任运营主管,接手本地火锅店推广项目后,通过创意营销让商家客流量增长50%以上;在多扶工业园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菇培育专班”培训结束后直接将学员输送至企业,人均月薪达5500元。在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文大姐通过培训后与县内家政机构签约,月收入超4000元。
为拓宽就业渠道,西充县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2024年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农业技术员、电工等40个班次培训,2000余人参与,发放补贴180余万元。培训合格人员就业率达85%,其中家政服务、电商销售等领域就业率超90%。2025年第一季度开展“充小妹训练营”,培训800余人次,涵盖多工种,建立“培训—考核—就业”闭环机制,实现“培训即就业”。
激活创业动能,构建服务体系
创业是就业的源头活水。西充积极鼓励创业,激发其倍增效应。杨海大学期间热爱摄影,毕业后创业艰难。参加互联网营销师培训后,他成立“出彩乐拍”校园拍摄工作室,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推出特色摄影套餐并举办比赛,迅速打开校园市场。如今,工作室年营收突破50万元,业务拓展到商业摄影领域。
在多扶工业园区,赵华东凭借3万元创业补贴,将“二荆条”辣椒加工成12类产品,创立“充国红”品牌,产品远销成渝地区,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四川老庄味业有限公司不仅自身发展良好,还带动周边辣椒种植户,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西充县通过“创业故事汇”宣传典型,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大学生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更多青年返乡。2024年,全县发放创业补贴13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785万元,吸引2800余人返乡创业,创办经济实体2000余个,年带动就业5万余人次。
如今,从线上屏幕到培训教室,从创业园区到田间地头,西充县就业服务正以创新之姿书写民生答卷。未来,西充将围绕县委“1545”发展思路,推动就业服务从“能就业”向“好就业”“就好业”跨越,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李同周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