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搞农业,一定要与土地友好,与自然生态友好。”4月22日,参加“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的采访团队走进长宁镇柏坪村的小兵家庭农场,探秘这家小农场运用微生物技术,绘就绿色生态农业画卷的发展“密码”。
刘小兵和他的家庭农场
小兵家庭农场,位于长宁河畔不远处的丘陵浅山中,山下种植玉米、牧草,农场依山而建,办公区、发酵牧草生产区、乌骨鸡养殖区、化粪池及牛粪发酵区、西门塔尔母牛养殖区,依次向上。
走进这个农场,养着五六十头牛的牛棚,苍蝇很少,也没有散发出异味,养殖没有影响周边村民生活。记者对此有些疑惑,刘小兵说:“秘诀就在于自然界里的神奇‘密码’——植物乳杆菌的作用。”
“植物乳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我们与上海植酵盛公司携手合作,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最终用植物乳杆菌成功研制出发酵牧草。牧草发酵只是第一道发酵,还有第二道牛腹发酵,排出的牛粪有勤劳的蚯蚓进行第三道‘发酵’。”刘小兵介绍说,用适合肉牛养殖的发酵牧草喂牛,可以调节肉牛大肠道酸碱平衡,从而提高蛋白质转换率高,让肉牛长得快。牧草在牛腹发酵后,排出的牛粪几乎没有蛋白质,很少有刺鼻臭味,牛粪再通过蚯蚓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
他发现只要合理运用微生物,就能形成“牧草种植—饲料发酵—养牛—牛粪发酵—养蚯蚓—改良土壤—种植南瓜、牧草”的良性种养循环模式,不仅让农场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品质提升,产量增加,更保护了土壤和环境,让长宁河畔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生态闭环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让刘小兵的家庭农场在2024年取得福来南瓜亩产突破6000斤、西门塔尔牛养殖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好成绩,同时,同年还成功打造了植物乳杆菌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植物乳杆菌福来南瓜示范基地。
取得这些成就,源于刘小兵自身的努力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
刘小兵告诉记者,七年前,因母亲生病的变故,自己不得不放弃汽车工程师的工作,回到家乡与土地打交道,从农地里“刨食”。
虽然搞农业不容易,但刘小兵从不放弃,他吃得苦、善学习、热衷分享,在圈内小有名气。202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荐下,他获得了一次赴法国参加农业培训的机会。在培训中,刘小兵学到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并在回国后将其与当地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分享。
刘小兵讲述他的学习成长故事
“去法国参观学习,让我最震撼的是养殖场实现全机械化操作,一个员工饲养一千头牛。”刘小兵说,这次学习让他震撼,也让他坚定走“科技赋能,科学富农”的发展之路。
刘小兵曾经是一名汽车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善于组装机器,这也养成了他善于整合的思维。进入农业行业后,他一直尝试从微生物这个关键环节,整合种植业,让土地、植物、动物能更好地实现绿色循环。
比如,在发酵牧草生产的关键环节,刘小兵就利用理工科知识,创新开发了生物菌牧草粉碎打包机,实现生物菌微生物与粉碎后的牧草充分混合,厌氧发酵后,生产出合格的发酵牧草,极大提高了牧草生产效率。
除此之外,宜宾是中国白酒之都,酒厂林立,酒糟众多,刘小兵就大胆创新,利用微生物,探索开发酒糟饲料,降低肉牛养殖原料成本。
刘小兵正在调配“饲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侯光炯,在长宁县搞土壤学研究,实验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思考怎样把中国农村建设成科技文化旅游村。”如今,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刘小兵相信“农业的魅力在于谱写农民自己的人生”。他说,侯光炯院士一生致力于土壤研究和自然免耕,他对农业的热爱一直激励着自己,作为一个农耕文化的传承者,自己将持续实践与创新,在长宁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拓生态闭环农业种养殖模式,带领乡亲们振兴乡村,共同致富。
目前,刘小兵牵头成立了长宁县粮友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组织20余名村民种植福来南瓜,手把手教村民先进技术,南瓜基地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了1000亩。
通过“新农人+农产品加工”模式,引入先进发酵技术和设备,让当地的黑猪、沃柑、肉牛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纷纷获得快速发展,成功打造出高品质的南瓜和肉牛品牌。同时,推进“新农人+全域服务”模式,刘小兵带动了上千名乡亲就近就业。未来,他将带领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动更多乡亲实现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