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气温攀升,万物生长,其势盛极。四川工业领域也有蓬勃的“新绿”。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就“2025年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要点”印发相关方案,旨在进一步筑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支撑。
时针再往前拨,去年底,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梯度培育省级名单,其中包括56个绿色工厂、10个绿色工业园区、8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遍布巴蜀大地的“绿色标杆”,成为各大企业和园区追“新”逐“绿”的“新范本”。
切实开展的“绿色行动”、广受关注的“绿色标杆”……都是四川着力提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过程中的鲜明注脚。
近年来,四川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系列决策部署,聚焦推动制造业全方位转型、全过程改造、全链条变革、全领域提升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绿色制造这一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川省“拓市场稳增长”节能环保低碳产业供需对接活动现场(鲍安华 摄)
打造“绿标杆”
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数量居西部第一
数月前,位于泸州市古蔺县的二郎镇郎酒庄园里,四川省白酒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酒香四溢的庄园里满是对白酒企业绿色发展的讨论声。
而在2024年度绿色制造梯度培育省级名单里,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泸州)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古蔺郎酒有限公司,作为两家新晋的绿色工厂代表,已然上榜。
“郎酒通过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能源低碳化、废物资源化等方式,坚持绿色创新发展。”郎酒股份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穆仲才告诉记者,近年来,郎酒紧密围绕发展绿色工厂的战略,成立了绿色工厂领导小组,并下设绿色工厂管理小组、绿色工厂管理办公室等,有力建强了绿色工厂组织管理体系。“下一步,我们将在优化酿酒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引入先进智能制造设备和工艺等方面推进绿色创新发展,并通过推广绿色技术和工艺、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带动行业标准的提升等方式进一步携手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
郎酒的污水处理厂(图片由郎酒提供)
从一家白酒企业对绿色发展的多维度思考,可以窥见四川发挥标杆示范作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谋”与“动”。
日前,工信部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四川3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培育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居西部第一。
“国字号”领跑的同时,省级绿色工厂也表现亮眼。“截至2024年,我省共计创建了550家省级绿色工厂。”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副院长蒲灵进一步向记者拆解该数据的“含绿量”。据蒲灵介绍,其中,覆盖全省15条重点产业链的绿色工厂有188家,约占全省绿色工厂总量的34.12%;覆盖六大优势产业的绿色工厂有352家,约占全省绿色工厂总量的63.88%。
在蒲灵看来,绿色工厂在工业领域各大产业链中的广泛分布,不仅展现出了四川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工作全面铺开、多维度推进的良好局面,也展现出四川绿色发展转型的支柱优势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高、绿色企业集中度高,能有效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
培植“常青树”
强化节能监察、金融扶持等力度
评选上绿色工厂是否就真的“一劳永逸”?答案是否定的。
“可以说,申报成功只是企业成为‘绿色工厂’的第一步。”经济和信息化厅环资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分年度制定节能监察方案,近三年来,已累计对3643户企业开展专项监察,对74户企业开展限期整改,其中,绿色工厂是监察的重点领域。
同时,经济和信息化厅也在加紧制定绿色制造名单梯度培育管理办法,据透露,该办法将对“动态管理”相关工作进行进一步明确,例如:被撤销称号的企业(园区),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绿色制造名单。
提升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在提升支持力度。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自2019年12月上线运营以来,经多次升级迭代,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集绿色数据库、政策宣贯、绿金产品孵化、投融资对接、环境效益测算、环境信息披露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蒋洁萍告诉记者。
为何要为企业向“绿”转型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平台?蒋洁萍告诉记者,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金融机构因对绿色产业了解不足,导致推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针对性,以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充分利用利好政策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等问题。“对此,我们携手金融机构推出‘碳减排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蒋洁萍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入驻金融机构89家,注册企业3701家,促成融资落地超209亿元。特别是对于绿色工厂等标杆企业,将通过绿色金融给予重点支持。
锻造“绿优势”
持续提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记者从经济和信息化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四川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与全国平均基本持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4年,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持续领跑规模以上工业。
但同时,从发展潜力看,我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据中国信通院工业研究显示,我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仅处于中游偏上位置。
四川,是“挑大梁”的经济大省,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提升产业含“绿”量,是四川肩负的使命。
为助力我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与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地位更相符,近年来,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制定《四川省工业能效指南(2024年第一版)》《企业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持续强化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标准引领和政策支撑。
在相关政策引领带动下,四川在行动上也亮点频出。去年以来,我省接连举办多场供需对接会,其中便包括化工、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旨在通过供需对接会的形式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互利共赢。
参观者对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里展陈的设备拍照(乔薇 摄)
不仅如此,去年9月,由省市两级协同推进建设的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也在成都正式投入运行,140家制造业“智改数转”优质供应商,大多来自灯塔工厂、绿色工厂等重点标杆,包括356个专业产品和服务,深度解剖制造业关键环节实施数智化转型、绿色化改造的具体做法。
记者从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下一步,我省将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提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将锚定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以培育绿色生产力为引领,深入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资源综合利用、节水环保、绿色制造等四大行动,推动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绿色化发展,完善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服务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厚植全省工业绿色本底。
(四川经济网记者 唐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