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薄田”生金 阿坝金川以企带村托起家门口的“共富梦”

2025-05-08 11:49:42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四川经济网讯(杨正红 记者 严易程 文/图)随着财务人员一声声唱名,村民们依次在登记表上按下红手印,攥着务工款笑开了花。5月7日,在阿坝州金川县沙耳乡山埂子村活动室内,50余户村民围坐在现金发放台前,迎来了金川县豌豆尖种植基地的首次劳务结算。这也是金川县通过企业带村激活“一池春水”的真实写照。

DSC03425

结算现场

从“看天吃饭”到“月薪入袋” 

“种了一辈子地,头回按月领工资!”62岁的沙耳乡村民张光琼攥着刚到手的1000元务工款,眼睛笑成月牙。今年初,该基地将土地以每亩700元流转后,她转身成了基地“产业工人”——除草、施肥、采摘样样精通,还因“干活麻利”被聘为片区管理员,还能有额外管理费。

像张光琼这样的“双薪农民”不在少数。据介绍,项目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已累计用工1500余人次,重点吸纳周边留守妇女及中老年劳动力,基地采用“弹性工时制”,日均工资100元-200元不等。这种模式既保障家庭照料需求,又实现“农忙种地、农闲务工”的灵活创收。

DSC03248

村民忙着采摘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

“这6天的采摘费3万元只是‘开胃菜’,下个月按产量和管理绩效结算,收入会更可观!”基地负责人秦嫡向村民们“剧透”收益分配机制:除每日务工基础工钱外,将对采摘量高的进行奖励,片区管理达标者再享分红。

这种“保底+激励”模式让村民干劲十足。清晨6点,62岁的村民陈志香已和其他十多名农户穿梭在豆苗间,不多时,一筐筐刚从地里采摘的豌豆尖便被分拣、称重,包装后经过冷链运输发往成都、北京等地商超。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公司提前支付了两年土地流转金。目前,基地已带动山埂子村380余户农户,家庭年均增收可达2万余元。

DSC03260

豌豆尖采摘

从“小田块”到“大产业”

夕阳西下,装满豌豆尖的冷链车从村口驶向成都、北京等地的商超。秦嫡算起“生态账”:每亩豌豆尖年固碳量相当于种植15棵杨树,化肥用量较传统种植减少60%,“既鼓了钱袋,又绿了山川”。

“过去是‘种一坡收一箩’,现在是‘一亩地养活一家人’!”结算现场,大家将务工款仔细叠好放进贴身口袋。在她们身后,晚风拂过连片的豌豆尖田,过去这里种玉米小麦,亩产收益不足1000元,现在种豌豆尖,每亩年产值突破上万元,农户除获得每亩700元土地流转金外,还可通过务工、管理岗位实现“租金+薪金”双收入。

如今,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金”,从“离乡务工”到“返乡创收”,金川县正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希望,让每一位农民都共享发展红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