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五年来,川渝两地在河湖长制推进机制、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深入合作,取得显著成绩。5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和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介绍了有关情况。
“四川、重庆同属长江上游,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将四川6个市、重庆12个区县紧紧相连。”谭小平介绍,五年来,川渝两地创新构建流域协同治理新格局,交出了一份“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答卷。
新闻发布会现场(乔薇 摄)
携手共护川渝碧水,构建长江上游流域协同治理新范本
川渝创新设立联合机构。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双方互派五批干部,常驻30人次。“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模式”荣膺“2020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跨区域协作典型经验、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入选2024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被收录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
川渝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在联合巡查、联合治理等10方面深化合作,解决问题6000余个,推动流域构建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左右岸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川渝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开展“万名机关党员净岸巡河”等多项活动,川渝3.6万名党员巡河巡湖4万人次,“河小青”开展护河活动3000余场次,经验做法获评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佳案例”。
联防联治焕新蝶变,幸福河湖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域治理。联动开展污水“治三排”等专项行动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一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携手破解川渝两地最复杂界河铜钵河治理难题,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较实施川渝联合河长制前提高4个百分点。
坚持精准治理。针对跨界流域、农村河湖、中小型水库及城乡接合部小微黑臭水体等,开展省市级联合暗访5轮,发现并整改涉河湖问题429个。
坚持依法治理。健全水利、公安、检察院等部门联合执法,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处置等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执法行动100余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件。
坚持重点治理。川渝两地共同投资11亿元,实施琼江治理项目96个,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等设施100余处,成功创建琼江省级幸福河湖,打造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
科技赋能智慧领先,激活长江上游流域现代化治水新动能
强化互联互通。联合绘制《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涵盖51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10个生态流量国控断面、25个水质国控断面等重要信息,实现跨界河流“一张图管理”。
统一标准体系。联合编制实施“一河一策”方案23个,开展8条跨界河流健康评价,发布全国首张跨界河流塘河健康“体检表”,开发“智巡精灵”“智慧河长”等程序,动态监测水环境、智能巡河、智能统计分析数据。
先行数字建设。在琼江(遂宁段)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建立水利模型8套、知识库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7座,建设水雨情数据汇集、河湖健康预报预警等“三汇”“四预”数字孪生平台,形成5项成果并获得水利部中期评估优秀等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蓄势之年。宋刚勇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接下来的五年甚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川渝两地还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跨界河湖管理保护治理。重点做好健全工作体系、建设幸福河湖、构建智慧治水模式、打造基层河湖管护体系4个方面的工作。
川渝两地将探索试点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和联合巡河机制,全面推行“一河一策”联合编制、河流健康评价结果互认等工作,合力创新“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生态补偿”的多元投入机制。
目前,《探索共建川渝幸福河湖》已被列入20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清单,两地将以共建跨界幸福河湖为抓手,聚焦“安澜、生态、宜居、智慧、发展、文化、公众满意”7个方面,加快建成一批具有西部特色、川渝辨识度的幸福河湖。
同时,两地将加快推进数字化管河应用平台深度融通,重点探索推动川渝跨界河湖数据库、跨界河长协同工作台、跨界河湖数字孪生建设,加快实现对河湖基础信息全要素、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
此外,针对基层河湖“最后一公里”问题,两地还将深化“河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等多元联动的监督保护机制,大力探索推动基层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实现河湖治理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